既然錯了,那自然要‘引咎’退出朝堂,脾性剛烈一點的,或許就是‘羞愧自盡’;臉皮厚一點的,也起碼要告老還鄉。
如果丞相是對的,那就意味著,天子是錯的!
這種事發生在漢室,絕對不亞於政治地震!
——生而神聖的劉氏天子,怎麼可能是‘錯’的呢?
必然是丞相苛責陛下,不用心輔佐!
所以實際上,只要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被擺上檯面,那相權,就必然會落敗。
——丞相和天子要分個對錯,天子又預設不可能有錯,那結局,可不就是‘丞相是錯的’?
政治錯誤,在後世或許只意味著前途盡喪,但在漢室,卻意味著政治生命,甚至生理生命的終結。
如歷史上,於武帝一朝先後因罪而死的七位丞相,其中就有三位是‘因罪自殺’。
而文帝朝的張蒼,也在黃龍改元之事後,被文帝劉弘強硬罷相。
實際上,漢室君權與相權之間爭權奪利的結局,從此事上就能一目瞭然。
黃龍改元事件,可謂是文帝劉恆皇帝生涯中,不可多得的汙點之一。
除了黃龍改元之事外,歷史上的劉恆,就只有餓死淮南厲王劉長一事,足以被稱得上汙點。
而無論是歷史上的時間點,還是後世人的視角,劉恆在黃龍改元事件中的人設,都是清晰無比:身漢天子的劉恆,真的犯錯了···
——就連劉恆自己,都隱晦的承認了自己所犯的錯誤,將攛掇自己改元的新垣平夷了三族。
可即便如此,在黃龍改元之事中據理力爭,勸諫劉恆不要改元的張蒼,也依舊無法避免被罷免,成為漢室第一個被罷免,而非在位老死的丞相。
究其原因,就是由於漢室的輿論背景:天子,是無論如何,都不能有錯的···
哪怕真的有錯,天下人都有義務,為天子的錯誤開脫,甚至替天子背鍋!
如果誰不這麼做,那就是不忠!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武帝晚年的一封罪己詔,才能有那般顯著得功效:除了感動於武帝誠懇的認錯態度之外,天下百姓重新信任漢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於‘替天子分憂(背鍋)’的本能,以及‘漢天子不會有錯’的潛意識。
正因為此,漢室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成功壓制君權的丞相曹參,才到死都沒有把雙方的矛盾擺上檯面。
蓋因為矛盾一旦擺上檯面,身為丞相的曹參就要做好準備:即便是最好的結局,曹參也將失去丞相之位,晚節不保。
而今日的元朔朝,便將當今劉弘與丞相審食其之間的茅盾,光明正大的擺到了檯面之上。
至於‘在爭鬥中取得優勢’這一絲最後的生機,也在審食其身上失去了可能。
——當今劉弘,可不是惠帝劉盈!
孝惠皇帝在位足足八年,至死都沒能將觸手伸出未央宮。
而當今這位,雖然在登基之後的前四年,也同樣是泥塑雕像,但在諸呂之亂過後短短一年時間內,就已經將朝堂,牢牢地把控在了手中!
想想諸呂之亂後,朝中三公九卿都是誰?
——丞相是曲逆候陳平,御史大夫是平陽侯曹窋,太尉是絳侯周勃;
太僕是汝陰侯夏侯嬰,郎中令是曹窋之弟曹巖,內史陽信侯劉揭,少府留侯張不疑,奉常兼宗正劉不疑,衛尉曲成侯蟲達,廷尉、典客也都是陳平的嫡系。
現在?
三公九卿十二人當中,只有劉不疑依舊是奉常,其餘十一個位置,統統換了人!
這就像在後世,某國總統剛上位,整個行政系統的一到十五號首長便統統換了人。
任誰看了,都會意味深長的心語一句:新上來的這位,是個狠角色!
在對槍桿子的掌控上,劉弘地掌控力雖不及祖父劉邦,卻也是遠超父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