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丞相同陛下生了嫌隙’這一撞爆炸性新聞的烘托下,正武元年元朔朝,草草在當日午時之前,就草草結束。
相較於高皇帝時期,蕭何在面臨‘君相兩爭’時的明哲保身,以及孝惠皇帝時期,曹參在惠帝劉盈面前的強勢,此次事件,最終以相權的落敗而告終。
——太尉罷設,已經徹底成為了漢家擺在檯面上的制度!
而在這個結果產生之後,審食其的丞相生涯,也已經告訴臨近尾聲。
道理很簡單:在過去兩次的君權相權之間的碰撞中,蕭何是憑藉自汙聲名,才得到了‘投降輸一半’的結局。
曹參在與惠帝的交鋒中取得優勢,也僅僅只是因為天子年幼,且曹參本身就身為開國元勳中最頂尖的地位,再加上‘蕭規曹隨’,在某種意義上與‘祖制’暗合,方才得以成行。
可即便是曾在君相爭權之事上,取得過優勢的曹參,實際上也只是短暫性的優勢——如果孝惠皇帝沒有早夭,那別說曹參手中的權利了,就連呂后手中的朝政,也早晚會回到惠帝劉盈手中。
——惠帝打不過呂后、曹參,難道還熬不過?
要知道曹參的年齡,比惠帝劉盈大了足足五十多歲!
當曹參活活老死在丞相大位之時,惠帝劉盈登上皇位才不過五載,剛年滿二十!
曹參的繼任者王陵,也只是比曹參多活了十年。
不嚴謹的說:但凡惠帝劉盈活過三十,熬死曹參、王陵、呂后,漢室的朝政大權,就必然會自然而然地回到劉盈手中。
——王陵的繼任者陳平,在歷史上也只比王陵多活了一年多而已···
事實上,歷史上的文帝就是這麼做的:先熬死陳平,再罷免周勃,最後熬死灌嬰,漢室大權自然就被劉恆所掌控。
即便不考慮這一些,光是一點,就足以證明審食其接下來的的丞相生涯,不會超過一年。
——蕭何在和劉邦起了爭執之後,是低頭投降,才得以安度晚年的!
——曹參雖然取得了優勢,但曹參同孝惠劉盈之間的茅盾,也從來沒有被擺到檯面之上!
就連曹參回懟劉盈的那句‘垂拱而治聖天子’,在後世都成為了劉盈仁善、曹參勤政的佐證。
而如今,審食其非但在同當今劉弘之間的爭執中落敗,還將君權與相勸之間的茅盾,毫無顧忌的擺上了檯面!
這樣的人,光是在歷史上的西漢前半夜,就不下五指之數。
——文帝丞相張蒼,在黃龍改元一事上,與文帝劉弘產生茅盾,並最終落敗,被文帝罷相;
——張蒼的繼任者,景帝第一任丞相申屠嘉,在《削藩策》一事上與景帝劉啟生了嫌隙,沒過多久,晁錯便‘挖開了太廟牆垣’,申屠嘉被活活氣死。
——同樣是景帝一朝,丞相周亞夫因廢太子劉榮之事,與景帝劉啟爆發了矛盾,又不肯低頭認錯,就被‘社會性餓死’。
至於景帝之後的武帝豬爺,那更是著名的‘丞相收割機’。
——豬爺在位五十四年,先後任用十二位丞相,平均每一任丞相的任期,不超過五年。
而武帝朝十二位呈現之中,光是因罪而被處死的,就達到了足足七人之多!
在丞相之位上壽終正寢的,更是隻有布衣丞相公孫弘,‘喏喏丞相’石慶,以及召開鹽鐵會議的田千秋,這區區三人而已。
而這一連串揚名的漢相,都將一個淺顯到不能再淺顯的道理,擺在世人眼前。
——在漢室為相,與皇帝起了爭執,其實只有兩種選擇。
要麼,學蕭何自汙聲名,低頭退讓,換取自己壽終正寢。
要麼,就是頭鐵的跟皇帝對著來。
至於對著幹的結果,歷史已經給出了最直白的答案:除非你是曹參,能憑藉自己崇高的政治威望,將劉氏天子治的服服帖帖,並能保證自己不會被‘熬死’,不然,結局就是個死!
倒也不是說,跟皇帝起衝突後失敗,就一定會被處死,而是漢室的文化背景,使得丞相在與皇帝的爭執中落敗之後,只能退出政壇。
——在漢室,皇帝是絕對不會有錯的!
在這種背景下,丞相與天子起了衝突,就可以簡單通俗的理解為:天子和丞相,要分個是非對錯。
沒有和稀泥,沒有退讓的餘地——如果天子是對的,那丞相必然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