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的不說:哪怕帶著部族勇士,在長城以南晃悠兩個月,能就地把肚子吃飽,就算是為部族節省下一部分物資了!
更何況匈奴人壯馬肥的秋天,也恰好死漢室糧食收穫的季節,只要跨過長城並活著回到草原,那必然是每個勇士的馬上,都馱著幾個糧食袋。
要是運氣好,能抓百十來個漢人回草原,補充部族的奴隸,那更是血賺。
——在草原上,奴隸的價格雖然不高,但也是絕對的硬通貨!
通常情況下,一個壯年男奴能作價半匹馬、一頭牛或八隻羊;三個女奴能作價兩匹馬、四頭牛或三十隻羊。
幼奴則按照性別,在壯年奴隸的價格上減半。
而在草原奴隸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就是漢奴!
尤其是身高還沒達到車輪以上的幼奴,價格幾乎直逼草原的壯年奴隸價格!
若是幼年女奴,那更是可能直接被開出一匹戰馬的價碼!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草原民族飲食習慣太不健康,人均壽命太短。
絕大多數情況下,草原上的匈奴‘人’,都會四歲開始騎羊,七歲開始騎馬駒,十二歲,就要開始磨練戰鬥技巧。
如此早熟,自然也就意味著‘早退休’——三十歲開始,匈奴人的身體狀況就會大幅度惡化,身體機能肉眼可見的下降。
畢竟不是誰都能頓頓吃肉、喝茶,冒頓那樣活到發虛斑白的例子,在草原上著實算是‘倖存者偏差’。
‘人’都只能活到三十多,奴隸的壽命顯然就更短了。
在匈奴,平均每五個嬰兒出身,基本只有一個能活到成年;而一個女人,從十四歲開始生育,也恰恰是在平均生出五個孩子的時候,走向生命的盡頭。
或許有些奇怪:一個女人一生只能養活一個孩子,那不就等於生育率等於一,匈奴要人口負增長了嗎?
實際上,這也恰恰是女**隸,在草原比男**隸更加寶貴的原因。
對於匈奴人而言,孩子的母親是誰,根本就不重要。
甚至連孩子的父親是誰,也同樣不是原則性問題。
一個牧民,只需要保證自己家族中的女人,生出的都是自己家族的血脈。
無論是自己的,還是哥哥的、弟弟的,亦或是叔叔的、伯父的,乃至於父親的,都沒有關係。
而前面又提到匈奴部族的形成,通常都是以一個家族為起點,在家族轉變為部族的過程中,血脈可靠的‘男丁’就顯得十分重要。
這種時候,就是女**隸發揮其價值的時候了。
——為家族,生下儘量多的血脈。
從狹義上來說,更多的孩子,意味著將來能有更多的戰士;而從廣義上來講,一個人丁旺盛的家族,也能對其他的草原家庭又更大的吸引力,對促成部族形成,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至於男**隸,顯然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炮灰嘛~
死了再去搶咯~
但這種情況,卻有個例外。
漢奴的價格更高,顯然是有原因的~
相較於身材矮小、壽命短的可憐的草原民族,漢人的身材更高大,更聰明,也能活得更長。
男**隸更長時間的‘保質期’,以及女**隸更多次數的‘生育’,便是支撐其漢人奴隸,在草原上有價無市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自然也有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次要原因。
比如最佳化基因啊~豐富基因型別啊~借種什麼的。
結合此間種種,匈奴人入侵漢室,能讓部族勇士在外吃兩個‘餐補’不說,還能大機率帶回糧食,小機率帶回價值連城的漢人奴隸。
撇開戰鬥減員的損失不談,南下攻略漢室,對匈奴人而言,幾乎就是旱澇保收的好買賣。
匈奴幾乎每一次大規模南下入侵漢室之後,一到三年之內,匈奴人幾乎都能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
而對於更靠近漢匈邊境,甚至大機率有機會直接參與戰爭的幕南各部落而言,大規模入侵漢室,尤其是在單于庭的帶領下入侵漢室,那幾乎不亞於在後世站上某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