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未央宮。
不知不覺間,時間便已經臨近八月;秋老虎讓長安街頭的大街燙的像一屜蒸籠!
但比秋日的悶熱還要滾燙的,是長安附近,熱火朝天的百姓。
雖然年初的冬天,關中大面積補種了宿麥,但去年春耕的粟米卻由於戰亂的影響,導致收成並不好。
按照土壤‘肥力守恆定律’,去年關中平均每畝不到三石的收成,意味著田畝肥力的損耗遠低於往年。
即便年初關中補種了宿麥,還是不影響今年的粟米,長勢比過去幾年還要喜人!
看著粟稈被沉甸甸的果實壓完了要,關中農戶的嘴都快咧到了耳朵邊兒上。
——今年,準定是個豐年!
非但是個豐年,還是糧食保護價政策推行之後,關中的第一個豐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糧食保護價政策逐漸發揮出其獨特的優越性,變成了‘漢家果然仁以待民’的又一佐證。
從去年年初,糧食保護價正式實施開始,到如今的正武元年秋七月末,這長安一年半的時間裡,關中粟米的價格,如不倒松般恆定在了九十錢一石!
穩定的糧食價格,對關中百姓生活的保證自是不用多提,好巧不巧的是:過去三年的狀況,彼此之間都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
呂太后最後一年,關中收成中規中矩,糧價算是比較穩定,基本在八十一百一十錢左右一石。
但在秋收之後,呂太后駕崩,長安大亂,糧價便應聲飛漲,最高達到了驚人的五百錢一石!
——要知道那些每石作價五百錢的粟米,都是關中農戶親手以每石八十錢左右的價格,售賣給關中糧商的!
呂太后駕崩、呂氏子弟做亂長安這一年,無疑是對關中百姓而言,苦不堪言的一年。
第二年,也就是去年,少年天子劉弘開始掌權,並史無前例的推出了糧食保護價政策,甚至不惜透過暴力手段,將飛漲的糧價拉回了百錢以內。
但在當時,關中百姓對糧食保護價政策的感官,還談不上絕對的好。
——因為去年,是收成不好的一年。
若是放在以往,某一年收成不好,往往意味著農民收穫的糧食,能在糧商那裡賣出更高的價錢。
雖然這也意味著這一年,百姓要花更多的錢購買口糧,但對於這種長遠視野的事,百姓的靈敏度總是比較低下的。
而糧食保護價政策,以及少府的存在,卻讓關中百姓無可奈何之下,只能把‘稀缺’的糧食按每石七十五錢的價格,售賣給少府。
要說去年秋收,關中百姓為什麼還要按照糧食保護價政策,把糧食一車車送到少府的售糧處,自然不是完全由衷。
——自糧食保護價政策推行,關中已經幾乎見不到糧商的蹤跡了!
就連以前關中糧商界的巨頭田氏一族,都在主爵都尉田蘭的引領下,舉族幫著少府做糧食生意了!
除了把糧食少府,關中百姓並沒有其他的選擇。
再加上劉弘曾經開內庫之糧階級長安百姓、殺關中糧商以平抑糧價的舉動,使得關中百姓只能無奈的以‘陛下不會害吾等’安慰自己。
而今年,關中即將迎來一次十數年一見的大豐收,關中百姓對少府、對糧食保護價政策的感官,頓時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道理再簡單不過:谷賤害農,谷貴傷農。
豐年,意味著糧食供應大幅度增長,相應的,糧價就會下跌。
這也是封建時代,絕大多數農民無法憑藉種地改變生活水平,乃至於改變階級的無奈。
——收成一般,糧價正常,去掉家中食用的口糧,兜裡就剩那兩個錢。
——收成好了,糧食打的多,糧價應聲一跌,拿到手的還是那點錢。
至於收成不好,那別說手裡剩錢了,能保證從糧米鋪買到糧食,讓全家都不捱餓,都是大多數人的奢望···
但今年,關中即將迎來大豐收,少府卻還是和去年關中歉收時一樣,高掛著一塊‘石七十五錢無限收購粟米’的牌子,絲毫沒有取下牌子,修改一下收購價格的意圖!
這一下,關中的農戶可謂是笑開了花。
七十五錢一石的收購價格,放在災年自然是欺負人,放到尋常年間,也多少有點‘店大欺客’的意味在其中。
但在豐年,每石七十五錢的收購價格,無疑算得上實打實的良心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