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孫臏兵法》,《太公兵法》,亦或是在漢室極具神秘色彩的《淮陰兵法》,都不會講這些最基本的軍事常識。
因為孫斌、姜太公、韓信等軍事大家,在創作這些兵書的時候,都從未想過讓一個戰場都沒上過的新兵蛋子,能透過自己的書一舉成為‘戰神’。
所謂‘屠龍術’,必然是給勇者準備,而不是一個手持針線的婦人。
也就是說,對於自己所著兵書的受眾群體,兵書創作者是預設其讀者,是有一定基礎的軍事素養的。
就像後世現代醫學著作《人體解剖學》,本身就預設其讀者為‘具有一定醫學知識基礎’的醫學研究者,而不是小學生的課外讀物。
所以,實際情況便和人們的刻板印象,有了那麼些許出入。
——傳說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丞相,實際上就是個文官;其絕大多數‘神話事蹟’,基本都是別人的。
如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的是孫權,‘火燒赤壁’是黃蓋提出。
至於說出那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諸葛丞相,在整場赤壁之戰中,實際上僅僅只做了一件事。
——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
至於後世演義中仙風道骨,頗有仙道氣息的留侯張良,實際上卻是一個身強力壯,一邊吃著主要成分為重金屬的‘仙丹’,一邊還能活到七老八十的猛男!
具體到現在,劉弘打算就即將發生的漢匈戰爭,進行一定程度的預先推演、籌劃,參與其中的,也是清一色的武將。
撇開後世自媒體營銷號的演繹不說,漢室提的上名號的軍事家、戰略家,也無一不是久經戰陣,戰功赫赫的武將。
如高皇帝劉邦、平陽侯曹參,乃至於安國侯王陵、北平侯張蒼等,那都是殺過秦卒、砍過楚兵的硬漢。
可千萬別信後世儒家演繹的‘武夫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抹黑了。
——術業有專攻~
打仗的事不問武將軍官們,難道還要劉弘去問問賈誼,問問浮丘伯?
有了這樣的認知,劉弘召入宮內商討的人員陣容,也就沒什麼意外的了。
最靠前的位置,大將軍棘蒲侯柴武當仁不讓!
緊隨其後的,便是九卿當中,與武職關聯最深的衛尉秦牧、郎中令欒布二人,以及新鮮出爐的藍田都尉:曲周侯酈寄。
更靠後的,便是徹侯勳貴當中,在軍隊稍有名望的幾個小透明,以及在長安三軍履任的高層軍官。
但不出意外的話,這一場關於漢匈戰役的推演會議,只有先前提到的四個巨頭,能有自主發言的資格。
甚至若是劉弘不主動問起,唯一一個能隨時開口說話得,很可能只有柴武一人!
但這絲毫不影響烏泱泱幾十號人甲冑齊備,擠在清涼殿後不算太大的演武堂,看著劉弘對那副巨大的堪輿指指畫畫。
簡單打了個招呼,劉弘便也沒再繞彎子,決定直入正題。
“韓王部之事,諸位將軍應當都知曉了。”
“韓王部何時歸漢,尚有不明;然一俟事定,則匈奴必雲集精銳騎卒,以攻掠吾漢地!”
“今日,諸位將軍便議一議:若韓王部於晚秋歸漢,則匈奴之騎,當從何而來。”
“吾漢家又當如何調兵遣將,方可不受胡虜之欺···”
言罷,劉弘便淡笑著稍後退一些,將堪輿前的位置讓了出來,最先看向離自己最近的柴武。
實際上,劉弘這番話還是保守了些。
韓王部迴歸一事,基本已經確定在了八月!
劉弘之所以沒篤定的說出這則訊息,不過是擔心回頭有什麼意外,讓自己落得一個‘瞎扯’的汙名而已。
至於‘想個能不被匈奴人欺負的辦法’的說法,也是劉弘把話說到了最有轉圜餘地的程度。
——在已經確定韓王部迴歸時間的情況下,匈奴人前來的時間,劉弘幾乎也能有九成以上的把握!
左右不過是小股部隊尾隨追殺韓王部,發現韓王部跨過長城就回去彙報,隨後,便是大軍壓境,長城戒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