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匈奴過往的入侵習慣,以及匈奴在幕南地區的大致兵力分佈,也能大致推斷出此番,匈奴人會出動多少兵力。
時間、兵力基本確定,要是在確定下匈奴人入侵的方向,那就不是應對侵略者的防守戰了。
——時間、地點、目標、兵力都確定,這特麼叫打伏擊!
都打伏擊了,要還是以‘不受侵略’為目的,那劉弘也著實太窩囊了些。
但至於這場仗,究竟是一場面對侵略者的保衛戰,還是面對無知獵物的伏擊戰,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劉弘提出的那個問題。
匈奴人可能來犯的方向,就能不能透過推演提請確認?
在一場伏擊戰中,時間、地點、目標、對方兵力四個要素,地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的排在第一位!
時間不確定,可以多花點時間埋伏;目標不確定,問題也不是很大;至於對方兵力不確定,也頂多會對成敗產生一定的影響。
但要是地點不確定,那就根本不可能成功。
因為只有確定了伏擊地點,才有可能促成一場伏擊戰;若沒有地點,那伏擊戰就根本無從說起。
——總不能在長達萬餘里的長城一線,都駐紮足以對十萬數量級的騎兵叢集造成威脅的兵力吧?
別說漢室根本沒有如此兵力了,就算是有,漢室如今的財政也根本無法負擔得起。
那麼接下來,劉弘地關注點,也就非常簡潔明瞭了。
很顯然,對此間之事有更多瞭解的柴武,很精準的聽出了劉弘話中的深意。
就見柴武稍一拱手,便緩緩向前,在眼前的堪輿之上大致掃了一圈,便轉過身,面向演武堂內的數十位武將。
這幾十個人,或許不是這個時間點,已知世界最能打的幾十個。
但若要是漢室有大規模軍事行動,那在場的幾十個人,基本都會成為漢室軍隊的中堅骨幹。
自然,柴武在這場商討中代表軍方,向劉弘彙報最終意見之前,需要得到在場這幾十位精英的認同。
“陛下即問,老朽又身負大將軍之重擔,實當無所不言,還請諸位勿怪。”
常規的與在場眾人客套一句,待眾人‘誠惶誠恐’的拱手回禮,口稱不敢過後,柴武才側過身,指向堪輿最上方的那條直線。
“今之北牆,西起隴右,北至燕國右北平郡,其長萬餘里;除右北平東線,餘者俱於匈奴接之。”
“然匈奴多騎卒,無攻堅攀牆之器,故其每攻吾漢地,必尋北牆之缺以繞行,弛騎以掠民,見漢纛而北遁。”
“北牆之缺數以十計,故往昔,胡多以騎千百以入缺,掠殺北牆漢民。”
“然若匈奴以騎軍萬計,及數萬計侵漢地,則其所當入之所,唯此四處。”
說到這裡,柴武不忘禮貌性的對劉弘點點頭,從一旁拿起長棍,在堪輿右上角、左上角分別點了一下,又在長線中間的一小段距離左右點了一點。
“北地、隴右之交界;雲中城;馬邑城;右北平!”
順著柴武手中的長棍望去,劉弘不出意料的看到,在那條象徵著漢長城,準確的說,是那條象徵秦長城的長線之上,確實有四處缺口。
按照柴武話中透露出的訊息,匈奴如果大規模入侵漢室,就只能從這四個方向跨過長城。
“嗯···”
“四個可能發生的伏擊點···”
真當劉弘考慮起派四支軍隊,分別在四個地方埋伏到底蠢不蠢的時候,柴武下一句話,卻是讓劉弘收穫了一個巨大的驚喜。
就見柴武將手中長棍,再度指向了那條長線中間部分,稍靠近右的那一點,旋即輕輕點了幾下。
“然老夫以為,匈奴若欲以大軍壓境,其之來向,必為燕代之交,即代北、燕西一帶!”
聽著柴武滿是自信的描述,劉弘卻是不敢置信的看著長棍下,那兩個由小篆寫成的黑色字型。
“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