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就是匈奴人‘打到哪,搶到那’,幾乎沒有後勤壓力;而漢室卻要在戰時,承擔‘戰鬥部隊每人每月二石的糧食’,以及其他格式武器、軍械的後勤壓力。
簡單來說,就是一旦打仗,匈奴人唯一可能出現的損失,就只是死人。
哪怕是戰士犧牲,匈奴也沒有‘撫卹孤寡、賞賜有功將士’的壓力。
——犧牲將士,有的是人爭先恐後搶回其屍首,繼承其所有財產;有功將士,也有的是機會燒殺搶掠。
戰後單于庭非但不用下發撫卹、賞賜,反而還能得到部隊上交部分掠奪物資!
說白了:只要仗打起來,那無論輸贏,單于庭永遠不虧!
——反正打輸了,也能騎馬跑回草原嘛!
反觀漢室,卻是無論輸贏,都要在承擔戰鬥人員陣亡的損失之外,還要承擔戰時後勤、戰後重建,以及陣亡、負傷將士撫卹,有功將士賞賜等支出。
而如此龐大的支出,就是漢室無法具備戰略進攻權最主要的原因。
——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能打,而是無法承擔打起來之後,所帶來的負擔。
而現在,內部諸侯割據勢力,已經逐漸失去對中央的威脅能力。
匈奴騎兵叢集對漢室步兵叢集的兵種剋制,也能透過‘短期內研發新戰術、長期養馬,建立騎兵部隊’來解決。
僅剩的一個,也是最為關鍵,最難結局的‘後勤壓力’問題,也將在冬小麥為漢室帶來‘糧產翻倍’的效果之後,而得到解決。
光這一點考慮,就足夠張蒼撇開所有的顧慮,全面支援冬小麥的推廣了!
在劉弘推行冬小麥之初,張蒼之所以沒有跳出來表示支援,並非是看不到這些可能性,而是冬小麥的推廣,還有最後一個難點。
——難吃!
當‘只求溫飽’的底層百姓,都不願意將冬小麥當做口糧的時候,很難要求消耗更大,對營養、口感要求更高的軍卒,把冬小麥當做軍糧了。
所以在年初,劉弘提倡關中全面補種冬小麥時,張蒼只是把劉弘此舉,理解為了‘為解決糧食貧乏,而做出的補救手段’。
至於將冬小麥納入糧食保護價政策,張蒼則只當劉弘太年輕,從粟米上吃到了甜頭,就想當然的將冬小麥,放到了和粟米同樣的重要地位。
可現在,張蒼不這麼想了。
在研磨成粉,變成‘麵食’之後,冬小麥對漢室而言,已經足以成為和粟米一樣的‘通行口糧’。
既然是通行口糧,那冬小麥和粟米一樣,也同樣具備對社會秩序的影響,以及‘國家戰略儲備’的影響。
所以在張蒼看來,全面推廣冬小麥的意義,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致力於在短時間內,讓漢室的糧食產量翻倍!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非但不會讓國家受到損失,反而還可以透過糧食保護價政策,大幅改善中央的財政狀況!
何樂而不為呢?
至於張蒼最後,以麥面的價格提出詢問,則是張蒼的最後一點憂慮:劉弘究竟是和自己一樣,把冬小麥當成了‘強大漢室國力’的利器,還是隻當成了斂財的工具?
不能怪張蒼想象力豐富,實在是過去的歷史上,稍有些成就,就開始沉迷享受的掌權者,太多太多了···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勵精圖治,得以滅越;但越滅亡之後的不過幾年時間,夫差就已經墮落到了‘不問朝政’的地步!
最終結果,自然是大快人心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就拿距離漢室最近的說:始皇帝嬴政。
——嬴政是怎麼從勵精圖治的明君,淪落為沉迷享受、整日追求長生不老的‘暴君’,張蒼可是在咸陽宮親眼目睹過的!
只不過相比起其他‘前輩’,始皇帝享受歸享受,沒太丟下正事兒罷了。
即便如此,秦也終是躲不過二世而亡,天下奮起而反秦的下場。
有這樣的‘前車之鑑’,再加上劉弘不過十六歲的年紀,張蒼有這樣的疑慮,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但很顯然,這一次,劉弘也同樣沒有讓張蒼失望!
——麥面一斤一錢,即‘一石宿麥加工後的售價為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