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張蒼自是連忙一拱手:“陛下言重。”
“臣縱萬死,亦不敢負太祖高皇帝恩德!”
就這樣,作為外朝名義二把手的御史大夫張蒼,便代表了大半個外朝,許下了‘為糧食保護價保駕護航’的承諾。
至於張蒼為什麼要這麼輕易地做下這個許諾,自也不是頭腦發熱,被劉弘的王霸之氣所折服。
——作為一個沉浮宦海長達四十年以上的政治家,張蒼也有著自己的考慮,以及判斷標準。
拿冬小麥的推廣一事來說,從張蒼的角度來看,重點並非是微觀的‘國庫能從裡面賺多少錢’,而是推動冬小麥,對於漢室而言,有著怎樣的影響。
從這個角度出發看待冬小麥的問題,張蒼就不難得出‘通力支援’的結論。
因為從短期來看,冬小麥‘冬種春收’的播種期,與粟米的播種期完美的避開,可以讓資源匱乏的漢室,輕鬆達成‘糧食產量翻倍’的成就。
而這個成就,對於任何一個封建政權而言,都是無法抵擋的誘惑。
因為更高的糧食總產量,意味著社會矛盾的緩和、社會資源的充沛,乃至於,戰略國力的大幅提升!
——糧食,幾乎算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糧食’,或者說‘後勤保障能力’面前,什麼兵員戰鬥力、軍械先程序度,都屬於‘可以慢慢考慮’的因素。
甚至光是後勤保障能力的優勢,就能將兵力、戰鬥力、軍械的劣勢撫平大半!
原因很簡單:只要後勤物資能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那無論是兵力少、戰力低,還是軍械老舊、落後,都不再是問題。
因為在冷兵器時代,糧食,就意味著源源不斷的兵源!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不會有任何一個男子,能抵擋一碗熱騰騰的粟米飯,所帶來的極致誘惑。
光是為了吃飽肚子,就會有無數人出於‘寧願撐死,也不餓死’的心理,參軍入伍!
更何況漢室如今面臨的戰略局勢,並不是需要充足的戰略儲備,來彌補其他方面的劣勢,而是漢室在其餘所有方面,都領先於整個已知世界,只是在‘戰略儲備’‘後勤保障’能力上,略微有些欠缺。
就拿漢室最大的戰略對手:匈奴來說,除了匈奴騎兵,對漢室重步兵叢集的兵種剋制外,唯一讓漢室不敢全面開展的因素,就是‘耗不起’。
因為一旦開戰,意味著戰爭期間,漢室大半個北方都要絕收;而漢室中央卻根本承擔不起‘小半個疆域收不上農稅,甚至還要撥糧賑災’的代價。
除此之外,漢室還有什麼好怕的?
論戰鬥力,即便是自稱‘從小生活在馬背上’的匈奴騎士,也絕不可能比得上‘士不教不得徵’的傳統下,經過系統軍事訓練後,才走上戰場的漢軍將士。
論兵力,那更是不用說——漢室民二千二百餘萬口,戶足三百萬!
若是不惜一切代價,發動國內全部可動用的武裝力量,五百萬不敢說,光是年齡2035歲之間,且經受過軍事訓練的適齡戰卒,漢室就能發動二百萬以上!1
反觀匈奴,在國書中一直吹噓的,也就是‘控弦四十萬’。
而這四十萬兵力,卻時間匈奴本部,以及樓煩、折蘭這樣的別部,乃至於一些塞種奴隸部落的兵力加在一起,才湊出的上限。
戰鬥力穩佔上風,兵力更是遠超匈奴,軍械的先進水平,就更不用說了。
——匈奴能成為草原霸主,還是佔了秦長城軍團慌亂撤回,丟下物資輜重的便宜!
即便是現在,那些前秦時期的爺爺劍、爸爸弓,都還被匈奴各部頭人視若珍寶,非精銳親信不給用!
至於漢室?
——前秦時期的武器軍械,早在惠帝時期,就已經被堆在了各地方政府管轄的武庫之內,給青壯冬訓用來練手了!
少府更是具備將二十萬人,當天武裝到牙齒的軍械儲存,以及每天十萬支箭矢、五千柄弓、劍、戟、矛的潛力。
可以說,除了在戰鬥力方面,漢室對匈奴只有微小的優勢之外,在兵力、軍械等方面,漢室都是無壓力碾壓匈奴!
而漢室在這種情況下,依舊無法佔據對匈戰略進攻權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內部諸侯割據勢力龐大,使得中央不敢將太多精力用在對外戰爭。
二:匈奴騎兵叢集,對漢室重步兵叢集的兵種剋制,使漢室的戰鬥方式受到了極大程度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