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罷,劉弘似是想起什麼般,又補充道:“朕常聞,一金之重,大抵為一斤;若如此,當何以取得恰一斤重之金?”
雖然心裡大概確定,漢室必然有除了容量之外的測量方式,但劉弘還是無法確定,那個‘其他測量方式’,究竟是不是稱重。
但很快,張蒼再一次給出了一個讓劉弘驚喜不已的答案。
“臣愚以為,陛下欲相問者,乃‘一斤’之重,當如何取之?”
聞言,劉弘重重的點了點頭!
——劉弘迫切需要知道,此時的‘一斤’,和‘1/120石’到底有沒有必然聯絡!
卻見張蒼頗有些輕鬆地一拱手:“啟稟陛下。”
“凡民所用之‘一斤’,多以金重為考;若一金厚、長、闊結為一寸,則此金之重,變為一斤。”
“與此金等重之物,亦為一斤。”
言罷,張蒼笑著將劉弘最後一個疑惑解開。
“及至‘米糧一石,合百二十斤’,便因米糧一石同百二十金等重,方有此說。”
呼~
聽到這裡,劉弘心中懸著的石頭總算是安穩落地。
——既然百姓能理解‘一石不一定等於一百二十石’,那冬小麥磨成粉後,每石高達二百多錢的價格,就不會讓百姓覺得這是‘高價’了。
原因很簡單:最起碼,張蒼所說的‘長寬高各位一寸的黃金,重量等於一斤’的概念,是必然為絕大多數漢人所接受的。
而漢一寸,約合後世2.2至2.4厘米,一塊‘一立方寸’的黃金,其大小比乒乓球還要小一半!
即便沒見過金餅,百姓應該也能反應過來:一百二十個一立方寸,總重打一百二十漢斤的金塊,根本不可能盛的滿十個‘鬥’。
這樣一來,劉弘就可以稍稍改變一下策略,讓少府在一開始,不以‘石’為單位出售麥粉,而是以‘斤’為單位出售。
至於操作方法,也十分簡單——反正少府在賣麥粉的同時,也還要賣粟米得嘛!
如果百姓有疑惑,那就量取一石粟米,透過類似天秤的槓桿來稱重,取得與一石粟米等重的麥粉。
即:少府不保證,和一石粟米等重的麥粉是‘一石’,但絕對保證其達到‘一百二十斤’!
如此說來,冬小麥收購之後的銷售關鍵,就只剩下造出一個類天秤式的桿秤,並量產幾百上千個。
想到這裡,劉弘地心情,終於是徹底放鬆了下來。
——發明桿秤,可以說了劉弘穿越之後,所遇到的事情中,最最最最簡單地一件了。
非常簡單:取一粗細相對均勻的木棍,準確找到中點,繫個懸繩,兩邊挖出對稱的凹槽,以懸掛綁糧袋袋口的細繩,一款極其簡單粗暴,又足夠使用的原始天秤,就做好了。
這件事,劉弘大可扔給少府,在半個月到一個月之內完成。
——幾乎沒有太高精度要求的天秤而已,又不是什麼技術活兒,少府完成起來,完全不會感到吃力。
而從這個‘長、寬、高各一寸的黃金重一斤’的測重方式中,劉弘也總算是知道了:後世的研究者,究竟是如何得出‘漢一斤約合258克’的換算關係了。
漢一寸約2.37厘米,那一塊‘一立方寸’的儘快,體積就是13.32立方厘米。
再乘以金的密度:19.32,就可得出,這塊黃金在後世的重量,為258克。
而這塊金塊在漢時又被標為‘一斤重’,這就意味著一漢斤,等於後世度量衡中的258克。
“嘖嘖。”
“還是讀書沒用功,才平白手忙腳亂了這許久···”
劉弘有七成以上的把握肯定:‘漢一斤合258克’這個知識點,在前世學到過。
而這個換算關係的由來,也必然一同出現在客堂,被老教授掰開揉碎了見解。
可劉弘卻只記住了一漢斤等於多少克,卻忘記了這個換算關係的由來。
“網路遊戲害人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