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327章 新的難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327章 新的難題 (1 / 3)

在‘金毒灼魂’的說法,得到漢室官方神棍許負的簡單解釋時,劉弘正端坐於未央宮宣室殿,處理著關中各地送來的總結報告。

總的來說,今年關中補種宿麥的成果,還算是比較喜人。

關中去年春、秋之間的粟米耕種,由於無數尋常百姓家的壯年勞動力,被中央徵召去參加戰爭,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荒廢。

想想也正常:漢室的‘一家五口’,普遍都是父母雙親,帶著幾個小孩子所組成。

壯年勞動力,普遍就是家中的男主人。

至於家中的孩子,則大都會在成長到足以被稱為‘壯勞力’的年紀時,也差不多要娶妻生子,分家別戶了。

而戰爭爆發時,中央徵召的民夫、青壯,乃至於參戰兵卒,也大都是選擇這些年富力強的壯勞力。

這就意味著,當家中唯一的頂樑柱,被中央召去參加戰爭之時,家裡的田畝,就只能交給家裡幾個年幼的孩子,以及女主人看顧。

除此之外,頂多也就是年老體弱的爺爺輩,給年幼的孫子們稍微幫個忙。

這就使得去年,關中大半的田畝,都只能由老幼看顧;收成,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響。

但凡事,都具有它的兩面性——關中去年的春耕不順利,機緣巧合的導致了關中田畝去年的‘肥力損耗’,較之過往小了一些。

在這種情況下,劉弘領頭提倡關中百姓在冬天補種宿麥,得到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較顯著了。

根據關中各地送來的報告,劉弘能大致推斷出,今年關中宿麥的收成,大概達到了平均每畝四石。

當然,宿麥的四石收成,與粟米的四石收成是兩碼事。

——如果是四石粟米,那在經過去殼、淘洗過後,最起碼也能生下三石半左右。

但四石宿麥,最後能食用的部分,很可能勉強超過兩石,甚至連兩石都達不到!

聽上去或許很離譜:四石麥子,最後只得到不足兩石的麵粉?

原因很簡單:宿麥收成所得的麥粒,除了要和粟米一樣,經歷去殼、舂挑、淘洗的步驟外,還有一項最關鍵的工序——研磨成粉。

如果沒有這道工序,那宿麥的最終成品,就是漢人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食用的麥飯。

而研磨成粉,又會讓收穫的宿麥,在一定程度上‘縮水’。

但這也同樣不足以解釋:研磨成粉而已,又怎麼會讓宿麥的總量減少,莫名蒸發呢?

——蓋因為漢室所通用的度量單位:石,從來都不是重量單位,而是體積單位。

準確的說,是容量單位。

瞭解一下‘石’這個單位的計量方式,就能很容易理解了:量取‘一石米’,並不是透過稱重手段,而是透過將米放入‘鬥’內,盛滿便為一斗。

而裝滿十個‘鬥’所用到的米,其總量就被稱為:一石。

當然,除此之外,也有另外的計量方式——以‘鈞’為計量容器,盛滿四個‘鈞’所用到的米,也是一石。

這種稱量方法,就會導致不同的東西,由於‘密度’的不同,而出現不同的稱量結果。

在後世,人們普遍認為:一石約等於三十一千克左右;但這個等額換算,幾乎只針對‘粟米’這個被稱量物。

如果是一石其他農作物,都會因為糧粒的大小,而出現一定的誤差:糧粒小於粟米的,一石便大於三十一千克,大於粟米,則小於三十一千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後世,一千克鋼鐵和一千克棉花,其重量是一致的。

但若是按漢時的計量方式算,那一石鋼鐵和一石棉花,所得出的重量絕對不可能相等!

一石棉花,無論是將棉花再怎麼壓進容器內,都不可能達到三十一千克。

而一石鋼、鐵等金屬,也絕對不可能只有三十一千克。

而造成這種誤差的原因,便是一個為後世人所熟知,此時卻並沒有人意識到,或者說即便意識到了,也無法解釋的概念:密度。

在後世,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水的密度等於一,其他東西,如金屬、石頭等高密度物體的密度大於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