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316章 定陵霸東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316章 定陵霸東 (1 / 3)

對於自己將來死後的長眠之所,劉弘的心態十分坦然。

——畢竟是後世人,對於生老病死,劉弘看得十分透徹。

對於帝陵的建造地點,劉弘自然也沒有什麼‘風水’‘寓意’之類的要求。

劉弘之所以來要拉著丞相、內史、少府這三個主要負責帝陵建造的重臣,前往帝陵候選地點進行現場巡查,主要還是出於經濟方面的考慮,以及一點‘私心’。

——劉弘,已經很長時間沒出長安城了···

雖然登基之後,劉弘總是有意無意的找機會出去散心,更曾在去年年中,過了一把‘御駕親征’的癮,但作為漢室天子,劉弘還是覺得未央宮,已經隱隱成為了自己的囚籠。

做皇帝也有一年多了,劉弘對歷史上酷愛遊山玩水的武帝豬爺,也是愈發的理解起來。

趁此機會正大光明的走出長安,去呼吸呼吸新鮮空氣,對劉弘而言,也是難得的休閒手段。

至於‘經濟方面的考慮’,則是因為:陵邑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從來都不是帝陵,而是陵山腳下的陵邑。

漢室的陵邑制度,基本都可以理解為:朝廷選個小山丘,將其鑿空以做帝陵,並在山丘腳下興建一座城池,以作為陵邑。

想想就知道:能被選座帝陵的山丘,必然是相對偏遠,且人跡罕至的地方。

而陵邑的建造,由於帶有‘廣遷天下豪傑’的特性,又具有了在原本荒涼的地方,強制建立一處經濟熱點的功能。

很簡單的道理——整座陵邑的遷入人,幾乎都是曾經富甲一方的豪強,無論是消費能力、價值創造能力,亦或是金融流通能力,都足以撐起陵邑,成為關中又一個‘繁華昌邑’。

而漢室歷代天子的帝陵及陵邑,也大都帶有明顯的皇帝個人特色。

如高皇帝劉邦的長陵,其選址就在秦咸陽宮舊址之上,高足有十三丈,長寬各百二十步,與未央宮隔渭水相望,山峰兀立,氣勢雄偉。

而惠帝劉盈的安陵,雖然也勉強撐起了不小的規模,但無論是那慌亂填充的土石,還是那刻意壘高,卻依舊不足七丈高的陵頂,都無一不在告訴後世人:這個陵墓的主人,活的並不久,死的很突然···

在歷史上,作為惠帝皇后的張嫣,雖然依舊得以按制葬入安陵,卻因諸呂之事而失去了‘起墳’的待遇。

即:歷史上的張嫣,死後確實被埋進了安陵,卻並沒有起墓碑,只是被草草埋葬在了一塊長寬各二十丈,高五丈餘的低配版‘後陵’中。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長寬二十丈,高五丈的陵墓,怎麼都與‘低配’搭不上干係,但看看歷史上西漢時期的其餘幾處後陵,就不難發現差異。

長陵作為高皇帝劉邦與高後呂雉的合葬之處,被極其均勻的分為了東西兩部分——呂雉的後陵,其大小規模幾乎與劉邦的帝陵相差無多!

文帝太后薄氏、皇后竇氏的後陵,雖然沒有達到呂后這麼‘恐怖如斯’的地步,卻也都規模宏偉,氣勢恢宏。

反觀安陵的孝惠皇后陵,無論是大小規模,還是陪葬物品,都無法與正常的漢室後陵相媲美。

要知道安陵墓群內,就連魯元公主的陵墓規格,都遠大於張嫣!

再往後,就是歷史上‘勤儉質樸’的帶鹽人,文帝劉恆了。

相傳劉恆彌留之際,曾留有遺詔,交代其身死之後,由太子劉啟承繼大統,喪葬之事一切從簡,堅決不允許大肆操辦、宣揚,且不允許陪葬金、銅等貴金屬製品。

雖然最終,景帝劉啟顧忌孝道,還是將文帝的喪葬後事大肆操辦,但隨葬物什,卻也遵從了劉恆的遺訓。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打入關中,包括劉邦長陵、孝惠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在內的帝陵都遭到了盜掘、破壞,唯有文帝劉恆的霸陵,讓起義軍不敢動起絲毫。

更有傳言:起義軍來到霸陵,看見文帝劉恆的衣冠迎風飄揚時,竟不敢再前進一步,只再三跪拜,掩面而退···

而與劉邦對帝陵‘氣勢宏偉’,孝惠劉盈‘倉促而掘’,文帝劉恆‘勤儉質樸’的個人風格相比,劉弘對自己帝陵的要求,主要還是集中在了陵邑之上。

畢竟劉弘無論再怎麼提倡節約,待劉弘死後,兒子還是得出於孝道,大肆操辦喪葬之事,漢室‘厚葬之風’的改變也非一朝一夕,亦或是一封‘先帝遺詔’就可改變。

而陵邑就不同了——將陵邑建成什麼樣,完全有劉弘自己做主!

在歷史上,‘陵邑經濟’並沒有被漢室歷代皇帝所重視,反倒是要修至皇帝死去的帝陵,讓國家經濟承受了巨大的負擔。

可作為後世人,劉弘實在太清楚,類似‘陵邑’這種人工製造的經濟熱點,究竟能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用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