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315章 安灞陽茂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315章 安灞陽茂 (1 / 3)

早在前世,研究這段關於漢室文化的制度時,劉弘就曾為古人的智慧而感嘆不已。

——將地方勢力強行遷入首都,難道只是為了宰富戶,割韭菜?

其實並不是。

陵邑制度對政權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最主要的,還是緩解社會矛盾!

道理很簡單:地方勢力對中央集權造成的最大威脅,從來都不是武力反抗,亦或是影響行政效率。

而是一個令所有封建政權都頭痛不已,卻又始終無法找到解決辦法的大趨勢:土地兼併。

從秦漢到隋唐,從兩宋到明清,封建政權一隻沒能解決,並因此導致‘三百年王朝週期律的’,都永遠是這個無解的命題: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遏制土地兼併的趨勢?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有過以‘賜田爵’勾引六國民眾入關做秦人的政策;明太祖朱重八,也曾在鼎立朱明王朝初,為天下大義而大治貪官汙吏,更不惜人皮實草,以做震懾。

而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統一了神州大陸之後,為了儘快恢復社會秩序,也曾做出過絕大多數開國皇帝會做的決定:授民田爵。

簡單來說,就是發地:每家每戶一百畝,家家都有,童叟無欺;條件就是在官府登名造冊,建立戶籍。

為了得到太祖高皇帝賜予自己的一百畝田地,在秦末戰火中躲進深山老林的百姓紛紛從山上走下來,在官府登記好自己的姓名,領了專屬於自己的身份戶瀆,並自此在田間紮下根來。

只一項《授民田爵令》,就讓漢室初殘垣斷壁,百廢待興的神州大地,在短短几年內重新煥發了生機,二十年後的今天,天下人口就已經恢復到了秦統一天下時的水平。

但是,困擾每個封建王朝的土地兼併問題,也已經在漢室逐漸繁榮的背景下,悄然拉開帷幕。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下百姓都因為得到足夠的田畝而紮下根來,社會生產秩序也已經重回正軌,現如今,漢室已經從‘經濟復甦’時期,逐漸進入經濟增長期。

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必然會導致底層百姓受到影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漢室鼎立時,天下人口不過一千五百餘萬,戶近二百萬,可耕作土地面積約為一萬萬七千餘萬畝。

將近兩百萬戶人家,每戶分一百畝田,一萬萬七千餘萬畝田雖說不上綽綽有餘,卻也還勉強夠分。

——大不了就是關中行大畝,關東行小畝(半畝)嘛!

但經過二十多年,即將近一代人的休養生息,以及更多的前秦遺民從各處‘桃花源’中走出,使得漢室人口已經暴漲了一半,來到了二千二百餘萬人,三百餘萬戶!

做個簡單的算術題,就能明顯的發現:一萬萬七千萬畝田,分給三百餘萬戶人家,每戶能分到的,也就是五十畝左右。

而‘一夫五口治百田’的標準,便源自於:一百畝田地的產出,在保證一家五口的吃穿用度,繳納國家要求的稅賦,以及各種日常支出的同時,還能稍剩下一些,以做備用。

也就是說,一戶有五口人的農戶家庭,至少要有一百畝的田地,才能保證其生存環境處在安全線以上;除非發生意外導致巨大的支出,否則就不太容易破產。

即便是按‘吃八成飽,穿七成暖’的人類生存最低要求來算,一戶有五口人的人家,也起碼要有五十畝田,才能保證餓不死。

五十畝地,產出糧米一百五十石左右,其中一百二十石作為口糧,十二石作為農稅,八石作為口賦,剩下的十石,就是用來穿衣取暖了。

如今天下三百餘萬戶人,要想讓他們家家戶戶都擁有一百畝田地,就需要至少三萬萬畝農田。

而實際狀況卻是:經過二十多年的開墾荒地,發展農業,漢室可耕作土地面積,才剛剛從漢初的一萬萬七千萬畝,增長到了二萬萬畝。

更讓劉弘感到沉重的是:在天下二萬萬可耕作田畝當中,還有將近十分之一的部分,在徹侯勳貴手中!

——漢初徹侯百四十五,即便按人均食邑千戶來計算,那也是將近一千五百畝的田地!

按照‘三百餘萬戶,一萬萬八千餘萬畝田’來計算,平均每戶田畝不過六十畝。

也就是說,如今漢室每一個農戶家庭,其擁有的土地面積,理論上都僅僅比‘每戶五十畝’的最低標準高出十畝!

六十畝地,年產粟米不過百八十石,去掉口糧、稅賦、穿衣等剛需,剩下的可支配部分,竟只剩下四十石,合錢不過三千錢!

一家五口每年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居然只有三千錢,這無疑是一個十分嚴峻的訊號:如今的漢室,還處於一個相當貧窮的地步。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