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緩解這個狀況,並讓漢室儘快走上富強之路,劉弘不可謂不努力。
——先是糧食保護價政策,給農民的收入上了一個安全鎖,以保證情況不會更糟糕。
之後的宿麥播種,更是在緩解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同時,讓農民收入肉眼可見的翻了一番!
如果僅僅只有這些,那漢室即便富裕起來,也很難讓國家吃到紅利——相較於坐擁百畝田的農戶,無疑是那些手中動輒數十頃田畝的豪強富戶,更容易吃到時代的紅利。
等時間久了,即便百姓一點點富裕起來,其收入增長也很容易就會被通貨膨脹所抵消,反觀地方豪強,倒是會實打實的‘身家暴漲’。
而劉弘之所以敢推行這種‘農戶可能會小賺,但豪強絕對暴富’的系列措施,便是因為陵邑制度的存在,讓劉弘的顧慮,在漢室永遠不可能發生。
——劉弘不敢保證,土地兼併在漢室不存在;但劉弘絕對敢拍著胸脯說:只要陵邑制度一直存在,土地兼併就永遠不會成為漢室所面臨的‘問題’。
原因很簡單:地方豪強兼併土地,兼併的越起勁兒,就越容易被地方官員視為‘行走的政績’。
——對於陵邑遷徙,朝堂對各地政府是有指標的!
滿足要求,自然是嘉獎鼓勵,超額完成任務更是要升官賞賜,至於沒完成任務的,自然躲不過被臭罵一通,甚至丟掉烏紗帽。
而地方豪強所兼併的土地,在豪強被遷入關中之後,大都會被官員吃下,卻又並非是地方官員,自此擁有這些土地的擁有權。
想想就知道:某地縣令為官三年,在治所置辦下千畝良田,任誰都會起疑心。
所以,漢室官員在吃下遷徙豪強留下的田畝之後,會非常聰明的將其貢獻出來:陛下你看,臣給陛下賺回來好幾千畝田!
官員受賄,自然是良心大大的壞掉了;但要是官員將受賄得到的東西,轉手拿去交給皇帝···
嗯,這種感覺,問問乾隆就知道了。
將好不容易吃下的田再送給皇帝,官員心裡也不會不舒服——相比起那一點點錢財,得到在皇帝面前的‘露臉機會’,無疑更為划算一些。
更何況那些田畝留在手裡,本來就是燙手山芋,隨時會讓官員沾染‘貪腐’的標籤。
反正不能吞下,還不如借花獻佛,在皇帝面前露個臉。
也就是說:在地方豪強被強制遷移入關中之後,其留在家鄉的田畝,先會被地方官員‘低價購入’,而後獻給皇帝,或者說政府,使其成為官田。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豪強留下的土地,最終會由國家掌控其處置權。
而在重新‘搶’回田畝處置權之後,漢室皇帝普遍會有一個十分騷包的操作:授田。
理由五花八門:朕高興了,朕不高興了;太后過生日了,太后不想過生日了;朕心疼百姓了,朕不想再心疼百姓了等等,都能成為漢天子授田的理由。
至於授田的標準,也是按照‘誰更窮就給誰發、誰成分好給誰發’為參考。
發現了沒?
兜兜轉轉,百姓因生活所迫而出售的田地,最終又回到了百姓手中!
百姓暫時失去了田畝,收穫了一筆不菲的‘田畝出售費’;國家藉著授田大撈一筆政治威望!
反觀豪強,非但沒有憑藉土地兼併發家致富,反而將大半身家搭了進去,一聲忙碌化作浮塵。
這樣的操作模式,使得漢室長期,且隨時掌控對社會資源,主要是田畝的‘強制再分配’,將社會矛盾永遠控制在可控範圍之內。
而這一切的根本,便是歷史上由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制定,最終被元帝那個呆瓜一紙詔令取消掉的陵邑制度。
可以說,陵邑制度的存在,足以支撐漢室打破三百年王朝週期律,使中央集權在神州大地成為常態,並飛速進步到更高階別的文明。
只可惜,將地方豪強逼成韭菜的陵邑制度,最終還是倒在了不屑子孫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