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劉盈一朝,收了石氏女為姬;歷史上的文帝一朝,入了石氏女為嬪。
即便是到了景帝一朝,赫赫有名的萬石君家族,也依舊穩穩坐在外戚的位置之上。
——沒錯:有漢一朝青史揚名的‘萬石君’,就是石奮的斜槓身份。
說白了:對於奉行‘黃老無為’的漢室初,石奮這樣的‘無為’官僚,就是黃老學的排面。
只要漢室還沒有明確放棄以黃老學為執政學派,石奮一家,就會一直延續‘世襲外戚’的傳統。
至於石奮‘萬石君’的別號之由來,更是在漢室極具傳奇色彩——在歷史上的景帝末年,石奮和自己的四個兒子,同時達到了二千石的級別。
石奮長子石建,在景帝一朝官至郎中令;幼子石慶,更是在武帝一朝位列相宰,食祿萬石。
而‘萬石君’的雅號,便是長安朝臣對父子五人皆二千石,合計萬石的石奮表達敬意的別稱。
除了魏尚、石奮兩家的女子之外,劉弘還分別從羽林都尉、虎賁都尉,以及在滎陽敖倉之戰中立有戰功的周灶徵越大軍中,分別挑選了一位中層軍官,加入到了‘新興外戚階級’的行列。
另外,劉弘還從秦末戰爭、楚漢戰爭,以及高皇帝時的白登之役所陣亡的有功將士中,選了相對具有代表性的兩家,作為自己的‘外戚’。
再加上秦牧、汲忡兩家已經送到長樂宮學習宮廷禮儀的妹子,劉弘已經在一夜之間,成為了九個女子的丈夫。
但這九個女人進入宮中後,所要面臨的命運,卻是截然不同。
——作為手握兵權,駐紮邊關的重將,魏尚的女兒,幾乎必然不會為劉弘生下子嗣。
作為一個明智的君王,劉弘也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同樣的道理,秦牧的堂/表妹,不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幸運的懷上天家血脈。
——最起碼,不可能生下皇長子,以及長公主。
剩下的七個姑娘,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競爭’了——誰的肚子爭氣,誰就有可能搶先生下劉弘的長公主,甚至是皇長子!
而在這個嚴格遵守‘立嫡立長’,以嫡長子繼承製作為江山社稷,乃至於家族傳承的時代,皇長子,便等同於準儲君!
子憑母貴,意味著‘皇后的長子必然是太子’;而反過來,太子的母親,也必然會成為皇后。
實際上,劉弘是比較偏向於,透過這種‘公平競爭’的方式,選出自己的皇后的。
畢竟‘皇長子為庶長子’‘嫡長子非長子’這種事,對於政權的安穩並不很友好。
就拿高皇帝來說,長子劉肥,嫡長子劉盈,結果劉盈繼承了皇位,劉肥卻也佔據了齊地六十餘城。
無論是在原本的歷史上,還是在劉弘所處的時間線,劉肥一家,都成為劉漢政權內部問題的主要製造者。
劉肥一家不讓中央省心,歷史上有文、景二帝接力收拾;這一世,有劉弘親自料理。
可要是等劉弘百年之後,漢室再迎來一位兵強馬壯的諸侯王,仗著自己‘先帝長子’的身份,欺負坐在皇位上的弟弟,那結果如何,可就說不準了。
再一來,劉弘實在不想讓‘皇后由太后選定’成為漢室定製,卻又礙於孝道,不好直接反反駁張嫣‘冊立皇后’的提議。
這種情況下,預設‘先生兒子的做皇后’,無疑就成了劉弘最佳的選項。
某位后妃生下皇長子,劉弘就可以直接著手冊封儲君——立嫡立長嘛,沒人能就此說什麼。
那儲君即立,立儲君生母為皇后,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事了。
至於這麼草率的決定皇后、儲君的人選,會不會導致‘皇后品性不端’‘儲君能力不足’之類的事,則完全不在劉弘地考慮範圍之內。
——誰一生下來,就知道怎麼做皇后、太子?
不都是一點點教,一點點學的嘛!
就拿歷史上的豬爺來說,被立為太子時,連十歲都沒到。
最終,景帝劉啟不照樣硬撐著,把豬爺培養成了一代雄主?
什麼天資聰慧、天縱奇才,也就那麼回事兒——皇帝這個職業,算是各行各業當中,最不需要天賦的一個了。
藝術家,需要天賦賦予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政治家,需要天賦賦予獨特的人格魅力。
而封建帝王,需要的東西只有兩個:經驗,以及積累。
如歷史上的景帝劉啟,就是‘勤能補拙’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