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長安城都用放大鏡,觀察其第一批被選入後宮的秀女是,劉弘卻是在未央宮中,等候著幾位臣子的到來。
至於選秀之事,在劉弘這裡便是告一段落了。
此次選秀,似乎是七個妙齡女子得到劉弘地青睞,但實際上,這七個人的選擇,無一不是劉弘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
第一個被劉弘選中的秀女,名魏怡。
此女年方十五,樣貌並不算十分豔麗,只能算得上是中上之姿。
但身份背景,卻是透過考核,最終將名字擺到劉弘面前的秀女們當中,最為顯赫的一個。
——雲中守魏尚獨女!
至於劉弘為什麼要大費周折,從雲中接個魏尚的女兒到長安,又在走完過場之後收入後宮,目的自也是再明顯不過。
——過不了幾年,馮唐那老傢伙就要冒頭了~
這就意味著,在漢室只計算淨斬首的‘浮斬’之制下,位於漢匈第一線的雲中守魏尚,早晚要因為長年累月的‘負戰績’,而受到朝堂的非議。
要想在將來,不至於像歷史上的文帝劉恆一樣,明知道魏尚沒錯,卻還把魏尚在詔獄關幾天,最後還要借馮唐的嘴把魏尚摘出來,劉弘也只能在魏尚的頭上,加一個‘外戚’的頭銜。
這樣一來,等將來朝堂湧現出‘雲中守損兵折將’的物論之時,劉弘就能老臉一黑:雲中守,朕丈人行也!
當然,除了這種耍無賴的方法之外,魏尚的困局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解決。
比如改軍制啊~建騎兵啊~奪回河套啊什麼的,都能讓魏尚不再面臨‘浮斬為負’的尷尬。
但很顯然,這些方法目前都還不太現實,在短期內也很難達成。
所以,以外戚的身份加強魏尚在雲中的軍士威望,是對劉弘而言最簡單,價效比也最高的一種選擇。
——左右不過是後宮加一雙筷子,每年發幾百石粟米的俸祿嘛~
比起改軍制、練騎兵之類的遠大目標簡單多了。
除了這層現實意義的考量,劉弘也有為未來打算的意思。
如果按照歷史的軌跡,魏尚起碼還要在雲中第一線,為漢室江山發光發熱二十多年!
即便是劉弘的到來,讓漢室的北方戰略加快程序,魏尚也必然要在漢室強大起來之前,撐住北牆防線。
對於這樣一個在歷史上,被匈奴人當神明祭拜的將領,拿一個外戚的身份做褒獎,也算是題中應有之理。
魏尚享受到了這個待遇,但很顯然,能享受到這個待遇的,遠不至魏尚一人。
如果說,讓魏尚成為外戚,是出於邊防戰略的綜合考量,那另外一個人成為外戚,就是漢室初的‘傳統’了。
準確的說,這一家並不是‘成為’外戚,而是延續了自高皇帝時起,就一直為外戚的‘家族傳統’。
——太中大夫,石奮!
說起石奮這人,算是漢室初極具特色的官僚了。
石奮本人即無學士,又不同軍政;為官,只遵從兩個字:恭謹而已。
相傳石奮自十五歲時起,就伺候在高皇帝劉邦左右。
對於這樣一個即不恃寵而驕,也不討要賞賜,只知道埋頭幹活的小吏,劉邦自是滿意無比。
有一天,劉邦剛處理完老兄弟們討要賞賜的事,又解決好后妃爭寵的事,身心俱疲的回到寢殿,就發現石奮依舊是在勤勤懇懇的幹活。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老兄弟們、女人們爭相惹事生非的關頭,老實的石奮,在劉邦眼裡頓時順眼了起來。
靈機一動,劉邦就把石奮召到了前面,問道:你家中可還有人?
當得知石奮家中只有一個老母,一個長姊後,劉邦便同如今的劉弘一樣,給了石奮一個機會。
——成為光榮的劉漢外戚!
劉邦究竟為何要這麼做,坊間眾說紛紛。
有人說,高皇帝是覺得石奮很踏實,應該褒獎;也有人覺得,高皇帝是想給後宮嬪妃立個榜樣——石氏女也如同石奮一樣,唯一的特點,就是安分守己。
但對於劉弘而言,這一切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自石奮把自己的姐姐送入宮,正式成為外戚之後,石奮一家,就開始了‘世襲外戚’的傳奇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