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朝氣蓬勃’,鬥志昂揚的朝野格局,正是劉弘將來所需要的。
這也是劉弘出於給糧食保護價政策保駕護航的目的,為既得利益集團畫出的大餅——在戰爭面前,任何問題都不是問題!
相較於從泥腿子嘴裡搶食吃,戰爭所能帶來的利益更直接,更龐大,也更讓人心動。
這也是歷史上,無數封建帝王曾做過的抉擇:將矛盾往外轉移,以緩解內部矛盾。
糧食保護價,無論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可以提高政權掌控力、財政能力,以及國家管控力的善政;但同樣,無論任何一個時代,糧食保護價都必將面臨層層阻礙。
原因無他,唯利益二字而已。
用此時的話說,就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用後世的話說,則是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任何一件事物的存在,只要其具有穩定的既得利益群體,其改變便必然會遇到該集團的強烈抵抗;區別僅在於其抵抗的力度,國家究竟能不能搞定。
就像原本的歷史上,東林黨一口一句‘不與民爭利’,政權就只能乖乖走向註定的滅亡。
換在秦時試試?
這話一出,秦始皇怕不是又要多一個‘坑x’的汙名!
說到底,一件政策是否能施行,其關鍵就在於政策的推行者,能否收買或清除既得利益集團,為政策的推行營造順暢的政治環境。
秦始皇將所有秦人變成了耕戰的既得利益者,秦便將六國一起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王安石沒能搞定既得利益集團,所以王安石變法,最終將宋推向了更快的滅亡。
同樣的道理,劉弘若想推行糧食保護價,以及今後許多動別人蛋糕的政策,其難度都只在於:是否能幹掉or收買既得利益集團。
就目前而言,糧食保護價一事涉及的既得利益集團,主要就是以俸祿為生的朝臣官僚,以及以封國租稅為生的徹侯勳貴——至於商賈,在漢室的政治地位就是:沒有地位。
這兩者,起碼官僚階級,是劉弘可以強壓牛頭喝水的——別忘了,爺們兒可是封建皇帝來的!
位九卿以下,秩二千石以下的官僚,別說身為皇帝的劉弘了,就連丞相都能一言而決其去留。
至於二千石以上,說實話,人家並不怎麼在意那點俸祿。
——就說朝中三公九卿,哪家還不是個勳貴了?
問問周勃,是封國一年所得那二十萬石粟米香,還是朝廷發放的四千二百石粟米香!
就連內史劉揭,一年也有將近三萬石粟米的封國租稅;俸祿卻只有二千多石。
也就是說,那些真正指著高價賣俸祿的小蝦米,劉弘皇帝的身份就能穩穩壓死;而那些劉弘壓不死的巨頭,根本就不在意這點俸祿——人家做官,那是為了實現政治抱負!
所以,劉弘要做的事就很簡單了:拿出一個比‘賺糧食差價’更大的餅,讓勳貴放棄從糧食上牟利。
戰爭,就是劉弘為糧食保護價政策所損害的既得利益集團,即‘徹侯勳貴集團’畫出的大餅。
誠然,這次漢匈外交,大機率還是以漢室求和為主——這並非劉弘個人的意志所能決定,而是由國家實際狀況,以及客觀的漢匈實力對比所決定。
但劉弘透露出的強硬,足以表明劉弘地決心:待等時機成熟,必提兵北上,馬踏草原!
有了這個蘿蔔掉在眼前,有眼界的勳貴自然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訓練家中子侄、私兵,做好在戰爭中撈取更多功勳的準備;穩定的糧價,也能讓國家更快的富強起來,為將來的漢匈大戰提供物質基礎。
至於那些目光短淺,仍舊想從百姓嘴裡掏食吃的樂色,劉弘也不介意學一下武帝爺的‘酬金罷侯’,來清理一下勳貴中的米蟲。
劉弘甚至想在將來,整出一套針對勳貴階級的末尾淘汰制,類似後世的足球聯賽那樣:徹侯中,功勳排前幾的自動獲得下一次戰爭的出戰機會(歐戰);後幾名貶爵為關內侯(降級);關內侯也一樣,功勳排前幾位的封徹侯(升級),後幾位再貶爵···
將飛到十萬八千里外的荒誕思緒拉回,看著殿內面色漲紅,早已將田叔扔在一旁的朝臣勳貴,劉弘露出一絲輕鬆的笑容。
——糧食保護價,將從明天開始於關中施行!
·
·
·
PS:1.或許有人覺得,每一個官僚都有親人死於匈奴人之手,這種說法有點危言聳聽,但在漢初,這還真就是現實。
漢室的軍隊組成,普遍是將統一籍貫計程車兵化為同一編制,好透過鄉黨之情更好得管理軍隊,所以基本上,每一個伍長所帶領的四個大頭兵,都是這個伍長的老鄉。
而在西元前,鄉黨幾乎死於親人劃等號的——也不是因為類比,而是一姓之宗族普遍聚集在同一鄉、裡,每一個同鄉之間,都是遠方親戚的關係。
而漢初能爬上中樞的官僚,無一不是靠著堅實的軍功為基礎,所以,在這些官老爺們跟隨劉邦打仗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手下得遠房親戚大頭兵戰死的狀況——一將功成萬骨枯,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