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奏疏,或者說戰後匯總報告,是得到柴武、灌嬰、周灶、申屠嘉四人聯名認可的!
作為如今漢室軍方將銜最高的四人,又怎麼會同時出現‘忘記把自己寫上功勞簿’的失誤?
既然不是失誤,那就是刻意為之——而且是在四人一致同意過後,才有了這麼一份只有將官士卒,卻無主帥名諱的功勞簿。
這樣一封報告所暗含的內容,實在很難不讓掌權者,尤其是封建帝王安心。
——我們有沒有功勞,全由陛下說了算!
這樣的政治覺悟,讓劉弘不由感到一陣安心。
“若周亞夫有這樣的覺悟,應該不至於晚景淒涼;迷路將軍,也不會留下‘李廣難封’的典故了吧?”
在沒有思想政治建設的封建時代,決定一位武將結局的,往往就是其自身的政治覺悟。
沒辦法——通訊方式落後,思想建設落後等因素,使得任何一個封建君王,都無法對掌兵將領百分百安心。
皇帝這個生物本身就多疑,若是武將的思想政治覺悟又不達標,就很容易發生‘殺功臣’的慘劇。
——皇帝能怎麼辦?
總不能因為人家功勳卓著,就把國家的存亡,交到一個外人手裡吧?
相較於歷史上的封建帝王,劉弘的‘症狀’還稍微輕一些,但也只限於‘在武將懂事的時候,給個完美的結局’的程度。
而今年,中央對抗悼惠王諸子叛亂的戰爭,便讓劉弘第一次感受到了‘將在外,君寢食難安’的沉浸式體驗。
自然,柴武、周灶等老臣還是信得過的,但灌嬰呢?
再往深處想:太祖高皇帝之時,周勃在劉邦眼中,應該也同如今劉弘看柴武般放心吧?
只能說,封建帝王的多疑,大都不是其自身的脾性,而是受環境所破。
——畢竟人性,是最不值得信任,也最不應該信任的東西。
帝王一舉一動,皆影響天下萬民之生死;在這種情況下,以一人之淒涼晚景,換得天下一世太平,便是順其自然的事了。
“奉常。”
一聲親喚,待劉不疑出班一拜,劉弘便面帶微笑的交代道:“此有功將士之名錄,卿抄錄一份,好生思慮。”
“萬不可使有功之士寒心。”
看著劉不疑應諾推下的身影,饒是見多識廣,柴武也是不由一愣。
至於殿內文武百官,更是紛紛將嫉羨的目光,撒向殿中央痴然而立的柴武。
——劉不疑可是奉常!
什麼情況下,有功將士的名錄,會需要奉常這個負責禮制的九卿‘好生思慮’。
答案毋庸置疑。
——測堪輿,祭高廟,封諸侯!
在如今漢家‘異姓不可為王’的背景下,劉弘此舉便意味著:那封竹簡之上,有至少三個以上的幸運兒,將躋身於光榮的‘徹侯’或‘關內侯’階級!
而這,便是柴武如此詫異的原因。
“於有功之士行如此重賞···”
心中思慮者,柴武心中便逐漸湧起一抹遺憾。
先前與劉弘地接觸,在柴武心中留下的印象並不多。
在曾經的柴武看來,當今劉弘,是個年少老成,手腕頗為狠辣的天子。
再多的,就沒有了——自這位登基以來,君臣二人就見過兩回面。
第二回,也正是柴武此次早先一步入長安。
但現在看來,眼前這位,可絲毫沒有繼承孝惠皇帝的‘仁弱之風’。
——動輒裂土封侯,此舉,明顯是在表明自己的尚武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