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二月戊午(二十五),辰時。
漆黑的天空剛有一絲轉亮的趨勢,未央宮正殿便已是人頭攢動。
今日,又是常朝。
但比起前幾次令人心驚膽戰的常朝,今天的文武百官,面色無疑輕鬆了許多。
——但凡在常朝之上有那麼個跪坐之地的,幾乎都在凌晨醒來時,接到了丞相府傳來的口信:今日常朝,呂氏之事定矣!
不知有多少人從睡眼朦朧中驚坐而起,旋即仰天長笑。
如果說這段時間,令陳平、周勃等人寢食難安的,是安坐於未央宮的劉弘依舊還著喘氣,那對其餘百官而言,無疑是呂氏之事沒有官方定論。
——按制,諸侯大臣相互勾結,行兵變事,妥妥的謀逆!
無論最終是何結果,這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若是皇帝有心治罪,那罪名簡直不比漢律少幾項。
大臣聯絡諸侯——內外勾結!
諸侯舉兵入關——起兵反叛!
周勃策反北軍——矯詔!謀逆!
就更不要提最後,未央宮內殺得血流成河了。
過去幾十天,朝中百官無不惶恐難安,每每從夜夢中驚醒,都慌張的確認家門外是否有禁軍叩門,前來捉拿自己。
呂后剛駕崩時,大傢伙都一致認為,這是撲滅呂氏的良機;丞相、太尉等大佬也是信誓旦旦的保證:事後必然換個皇帝,新皇帝得利於此事,必定不會因此怪罪於百官。
結果誰有能想到,原本應該退位讓賢,然後羞愧自盡的劉弘卻根本沒死,反而搭進去兩個徹候!
朝中百官旬月以來戰戰兢兢,抱劉弘大腿吧?不敢;真要跟著陳平周勃一條路走到黑吧?更不敢!
左右為難,糾結不已的百官中,甚至有幾人已經生出‘死則死矣,萬不能牽連家中親長’的念頭,想挑個黃道吉日,吞金自盡了···
直到今天,確定呂氏之事將得到最後定性:呂氏謀反,百官大臣英勇平叛;朝臣們高懸著的心才放回了肚子裡。
——且先不管小皇帝會不會秋後算賬,起碼眼前這件事兒算了了!
至於以後···
如果小皇帝願意,那就去抱大腿,或者為官謹慎一些,別落下把柄就是了。
再不濟,也還能掛印而去不是?
小皇帝再怎麼心黑,也不能拿辭官為由治罪吾等吧?
美滋滋的盤算著,百官抱手於腹前,目光緊緊在眼前的陳木地板之上,靜聞御階下的劉不疑宣讀詔書。
——“蓋聞‘衣不如新,人不如舊’,此天地之之理也!朕以微渺之身,承祧宗廟,夙夜兢兢、惟念舊德。
乃者邪戚亂政,尤以呂氏為其先;視國法於無物,視朝綱於私訾,禍亂天下日久,百官有賢而不得行,百姓有忠而不得報!
幸朝中百官忠君體國,郡國諸侯猶念太祖恩德,蕩平呂氏邪戚之亂,方使宗廟社稷未造亂賊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