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拉近了所有人的距離,連報道成本也變小了,而且每天發生的事情如同滔天洪水一般填充進來,瞬間變成了資訊的汪洋,在這樣的情況下,光是篩選資訊就變得異常的困難,更不要說將它們做成精細化的商品了。
一秒鐘之內,發生的事情更迭速度太快太快了。
現在全球範圍內,哪怕是pokeni都還沒開始進行大資料的研究工作。
事實上,早在1980年,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就已經預測到了今天,或者說未來的這個時代,他稱讚大資料是第三次浪潮中最華彩的樂章。
但真正意義上“大資料”概念卻是在2008年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庫克耶在編寫《大資料時代》中提出。
指對所有資料進行整體分析處理,而不是採用隨機分析法,即抽樣調查進行分析。
現在的時間還在2001年,也就是說,全世界除了青智源之外,並沒有人對大資料這個概念產生足夠深度的思考,也大概不會在這個階段會感知到大資料的到來。
所以一些【未來幻想家】們的預測能力著實讓人感到驚歎。
甚至有些時候,青智源都不由得感嘆這些傢伙們該不會跟他一樣是穿越者吧?
……
至於真正的大資料技術,青智源表示現在還不是時候,他估計以現在P社10年的科技成果所產生的對整個世界的推動力來看,了不起能把全世界的科技提前5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第一次大資料的研究工作,預計要等對應的硬體和相關技術成熟之後,預計會在2004到2005年左右被pokeni啟動。
但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全民精準推送時代即將來臨。
青智源也非常期待那一天的到來。
……
總之青智源的這一番演講,率先給整個經濟圈以小小的震撼,讓他們感受到了新時代網際網路的強大推動力。
這個推動力直接跨了圈子,打進了經濟學的範疇當中,結合了以前的注意力經濟並且提出了新的概念。
青智源的這個概念很快被人延伸出來,並且提出了更為詳細的網際網路注意力量化方式。
也就是未來被人們最常說到的流量。
這個流量是等同於使用者數量x每日在該網路產品中花費的時間再乘以一個對應的權重係數得到的。
以此來表達產生的注意力效應。
而且經濟學家們很快就得出了一個讓全世界都感到震驚的結論:
【未來誰能在網際網路領域當中,佔用使用者數量和使用者時間越多,誰就能取得該領域當中的優勢,從而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個結論是:【當網路經濟的本質變成注意力經濟之後,過去的壟斷模式在該領域當中將會完全失效。
未來全世界的所有廠商,都是碎片化式佔有使用者的時間的。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哪怕是每天佔用幾分鐘的時間,都能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富豪】
……
這兩個結論一得出來,整個世界一片譁然。
青智源直接被推到了神壇。
不過跟以往的古原椿湫站上游戲神壇不同的是,青智源這一次站上的是更為廣闊的世界領域範疇內。
“青智源也太神了吧?他是怎麼意識到的這一點啊?我之前聽他在高峰論壇上的演講,其實都挺簡單的道理,怎麼到經濟學家的口中一下子就拔高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