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網際網路高峰論壇結束之後,青智源的名字瞬間被頂到了熱搜第一。
這倒不僅僅是因為谷歌是由pokeni入股的原因,而是實打實的影響力很大。
雖然這個傢伙在整個論壇上只說了一半的內容,但是全世界的聰明人那麼多,只要聽完前半段的理論其實就已經能推匯出整個過程了。
最先熱起來的自然是經濟學領域。
“哇塞,青智源這番話,簡直是醍醐灌頂啊,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啊啊啊,為什麼是被青智源提出來的啊,我明明已經關注這個領域很久了,正準備寫相關的論文來著。
這會兒全世界都知道了。”
“現在看起來,就只能拼手速了,看誰先發表,拔得頭籌。”
“還能有誰啊?現在不管是誰,寫了相關的論文,都必須在結尾處引用到青智源這個名字了。”
雖然青智源只是在演講當中提出概念,但由於影響力實在是太過廣泛,導致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們不得不重視,而且還必須得在論文上面引用他。
這其實就有點兒像以前的很多利害的演講大師們在國際上發表的言論,哪怕沒有寫成論文獲得專利,但是全世界都預設他是第一個提出者,從而必須得鄭重其事地在引用中加入對應的名字。
誰都沒有想到注意力經濟這個名詞會在10年以後重新大放光芒,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它居然是被應用在了網際網路領域當中。
而且當青智源說出網路經濟的本質是注意力經濟的時候,很多人尤其是之前一直在研究網際網路經濟的專家們心中的疑惑突然就解開了。
在此之前,所有人都知道網際網路作為21世際最有影響力的科技產物之一,一定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些作用實打實地發揮了價值,但問題在於人們還不知道該怎麼利用這個東西來進行付費。
如果進行量化,如果能在網路這個基礎上開設出足夠廣闊和工業化的運營模式,怎麼商業化……被無數人討論了無數次。
最終大家得出來的結論無法是套用實體經濟的那一套模式:
如果網際網路算是虛擬世界,跟這個世界平行的土壤的話,那麼在這個世界當中所產生的商品,就具備了一定的價值。
比如說各種辦公軟體,用來輔助實體提供價值的東西……
但這些似乎還離網路本身有一定的距離。
於是後來大家又研究了,是否能將網路平臺作為一個新的媒體來看待,套用傳統媒體的模式來進行運作呢?
這大概是最貼近網路的一種方式了。
所以誕生了許多的入口網站,資訊網站,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大眾提供資訊。
除此之外,pokeni的RTT其實也算是一種新型的資訊提供軟體。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些東西的價值在哪裡,如何衡量,然後如何進行商業化。
傳統媒體的載體可以作為價值的衡量標準,比如說一份報紙和雜質,本身的紙張,包裝,運輸費用,這些就是成本,可以成為最初的定價。
以及受眾產生的附加值來增加它們的售價。
但網路資訊呢?
人們發現這玩意兒只能透過免費的方式來給到大家,你根本沒法將一份資訊當成需要付費才能閱讀的東西,雖然有不少網際網路商都在這樣嘗試,但主要的原因在於——
當網際網路將整個世界給聯絡起來之後,讓世界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