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名士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個特點用好一點的詞彙說是識時務,用不好的詞彙說,那就是見風使舵了。
陳珪父子就是善於見風使舵的人。
如今李翊率領數萬大軍進入徐州平定叛亂。可在陳珪父子看來,李翊肯定不只是平定叛亂那麼簡單,從今以後,這徐州的天恐怕要變了。
所以,他們在李翊到達下邳城不久,就悄悄地拜會了李翊,表現出了投靠李翊,擠走陶謙的意思。
陳珪父子比起一般只知道空談的名士來說,算是很有才能的。他們都看出來李翊並沒有直接將徐州納入北疆的想法,畢竟徐州距離北疆太遠,所以他們隱晦的表示,李翊可以把徐州拿下來,然後任命陳珪為徐州牧,代李翊治理徐州。等到將來李翊率領大軍南下,他們再投靠過來。
對於兩人隱隱表達出來的意思,李翊當然是呵呵噠,他裝傻充愣,就像是完全搞不懂兩人的意思一樣,然後把他們父子倆給打發走了。
對於他們這樣的人,李翊當然不會相信了,更別說擠走陶謙,讓陳珪來當徐州牧了。這簡直就是拿肉包子打狗。
其實,李翊清楚陳珪父子的真實意圖,那麼圖謀的是土地。
作為徐州勢力最強大的豪強之一,陳家在徐州有著數目巨大的土地。尤其是在陳家的大本營下邳國,更是有高達三分之一的土地屬於陳家。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陳家的影響力侷限在下邳國,其它的幾個郡國,陳家的影響力卻是很小。
然而,要是陳珪能夠成為徐州牧,掌握徐州,那對陳家來說就是一個最好的擴張機會了。陳珪父子相信,以他們的能力,在李翊南下之前,他們絕對有把握拿下整個徐州的三分之一的土地,甚至更多。
另外,他們圖謀的就是人口了,世家門閥除了多年累積的名聲底蘊和田地多寡之外,實力還能體現在哪裡?不是堆積如山的糧秣,也不是繩子都磨壞了的滿屋子的銅錢,而且那一個個鮮活的人!
東漢末年朝廷稅收不斷減少,漢靈帝甚至被逼迫的自己去主動賣官籌爵來補貼財政。
按照人頭和田地來收稅的東漢朝廷,主要的稅收來源就是人頭稅和田賦。
在爆發黃巾之亂前,東漢朝廷的田畝數量創下了歷史最高,人口數量同樣也是前無古人,將近七千萬人口!
可是,漢靈帝為什麼坐擁著這麼強大的資源卻還要被逼到去賣官賣爵?甚至忍無可忍的百姓們輕易的就被一個鄉下游醫張角給鼓動,發起了舉世震驚的黃巾起義?
原因很簡單。田地,大部分都被豪強門閥們給瓜分隱瞞了。百姓,同樣是大部分都被收進了豪強們的家門,成了佃戶!
漢靈帝壓根就找不到什麼人丁和田地來徵稅,而且每一次徵稅都意味著一場大的動盪,一場對於豪強門閥們來說的豪華大餐,對於普通百姓們來說的破家之災。
田賦越是徵稅田地就越少,人頭稅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漢靈帝自然是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但是他雖然身為九五之尊,但是卻沒有任何解決的辦法。
經過數百年的累積,豪強門閥的實力早已經大成。哪怕是皇帝也無法和這一整個階層對抗。
憤怒的皇帝選擇了重用宦官,組建新軍西園八校尉,試圖依靠武力奪回一切。但是卻惹惱計程車族階級,最終死掉之後被安上了個“靈”的諡號。
漢靈帝最後的掙扎失敗之後,大漢帝國的結局已經被註定了。
這一點從蜀漢的記載就能看出來。劉備立國數十年之後,西川等地一直都沒有遭受什麼刀兵。向來都是諸葛亮和姜維北伐曹魏,戰火都在國門之外的西川之地的人口數量在休養生息了這麼多年之後,反倒是比劉備入川之前更少了。
天府之國的人丁都哪裡去了?這裡可沒有計劃那啥,甚至還是要鼓勵生育的。
諸葛亮和姜維都是聰明人,卻為什麼一直都在明知道自己實力不足的時候拼命的北伐?還不是因為不出去搶別人的,自己人就把自己人弄死了。
與漢朝一脈相承的蜀漢,自然而然的也繼承了豪強門閥做大的毒瘤。劉備拼搏數十年,不過是害了更多的人罷了。
漢朝的滅亡從劉秀起兵的時候就已經被註定了。
可是,陳家父子圖謀的兩樣,都跟李翊本人有衝突。無論是土地,還是人口,李翊都是不容許被這些豪強掌握的。所以,他跟陳家父子有著根本性的衝突,自然不會同意他們的建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