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左樂從那時起,就琢磨著請真正的部隊來客串群演,這也為何央視來談合作,左樂開出的條件之一就是尋求軍方幫忙。
只有那群雄赳赳、氣昂昂的人民子弟兵,套上戲服,才能還原出左樂心目中的大秦精銳。
左樂還打算到時具體拍攝時,可以靈活變化一下。
備上一批群演,專門演敗兵或者是烏合之眾,到時兩方列陣一比對,觀眾一下就能看出差距分別。
嘖嘖,左樂再一次讚揚自己聰明的小腦瓜…………
………
《裂變》的戰爭戲,除了秦魏之戰,還有齊國和魏國之戰,韓國和魏國之戰,以及秦國和戎狄之戰。
秦國作為主角,戲份多自然不必多說,而《裂變》劇中之所以大筆墨的描寫魏國,原因有三。
第一,魏國是當時天下的霸主,存在感強。
第二,劇中商鞅變法的起因,就是秦國在秦魏大戰中落敗,秦國立志雪恥。
而商鞅變法的一大成果,就是向魏國復仇,收復失地。
第三,魏國和秦國是鄰居,秦國變強。想要證明實力,第一個面對的就是魏國,難免不起摩擦。
所以作為秦國前期的第一對立面,魏國想低調都難,自然也要花費一些筆墨來描述,秦國是怎麼一步一步的把魏國打入低谷的。
這個待遇並非魏國獨有,等魏國沒落之後,就該是楚國瘋狂刷存在感了,楚國廢了,趙國頂上,成為秦國第一敵人。
而齊、燕、韓三國也會時不時出來打個醬油,不過總體戲份是不如魏、楚、趙的。
不僅僅是戰爭戲,文戲也是如此,秦國內部的文戲最多,其次就是魏國。
《裂變》大部分的文戲,都是在宮殿屋宇之內,除少部分特殊場景專門重新搭景之外,大部分都可以在長慶影視基地戰國城內直接拍攝。
長慶影視基地的戰國城,主體為秦王宮建築群,建造的恢弘大氣,莊嚴肅穆,站在大殿臺階頂往下看去,真有一種“朕乃天命所歸”的感覺。
不過在《裂變》中, 秦王宮等豪華建築沒有秦國的事,而是歸了魏國。
沒辦法,老秦人窮啊!
根本建不起豪華的大殿,變法之後,搬到新都咸陽還好,但在櫟陽老城,朝會的大殿都擠擠巴巴的,猛一眼看去,還沒有魏惠王的寢宮大。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前期家底越窮,越能表現秦國六世積累起來的霸業之艱難。
就像左樂從原版看到第五部《天下》時秦始皇的豪華大殿,再對比秦孝公時期的“蝸居”,頗有一種我大秦基業已成的自豪感。
欲揚得先抑,老表現手法了………
根據制定的拍攝計劃,《裂變》是先拍文戲,再拍戰爭戲,先易後難,角色變化按劇情走,先拍青壯年時期,再拍老年時期。
確定了拍攝計劃,左樂先拍了一些簡單戲份,讓演員們找了找狀態。
然後上了第一個重頭戲。也是劇中的雙男主,侯永和陳首明的經典對戲橋段。
——商鞅同秦孝公獻強秦之策。
這個片段於《裂變》的重要程度,相當於《三國演義》劉備三顧茅廬得以請出諸葛亮的隆中對。
劇中,商鞅變法的開啟,“青山松柏CP”的君臣之誼,都是從這段戲開始的。
絲毫不誇張的講,這場戲出不出彩,直接關乎整部戲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