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關於商鞅入秦這段經歷,是有過史書記載的。
而整個過程更像是一次教科書式的“面試入職”。
當時,商鞅的老闆公孫痤死了,他臨死向魏王舉薦商鞅,卻未被採納,商鞅在魏國混的不太如意。
而秦國這邊,新君秦孝公即位,想要恢復秦國當年穆公春秋五霸的地位,於是廣發求賢令,商鞅得知後,就西進入秦求取前程。
來到秦國後,商鞅賄賂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把他舉薦給孝公,而且把商鞅捧得很厲害。
孝公來了興趣。就接見商鞅,詢問他有什麼治國良策。
商鞅是來“求職”的,姿態放的很低,面對老闆的詢問,先拿出一個標準答案。
也就是久經考驗的道家黃老之學。
大概理念就是效仿三皇五帝,師法造化,無為而治,屬於比較穩妥的回答。
商鞅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他剛來,還不清楚孝公的想法,怕犯了什麼忌諱。
所以先保一手,找個最挑不出錯處的回答,先入職混進公司再說。
不過商鞅沒想到的是,極具野心的秦孝公對黃老之學嗤之以鼻,認為其是毫無營養的陳詞濫調。
連帶著商鞅,在他眼裡也成了“妄人”,評價“安足用邪”。
商鞅初次面試失敗,還得到了老闆的厭惡,這讓他思考自己犯下的錯誤,改變了說法,再次請求第二次面試。
經過景監的說和,秦孝公給了面子,第二次見了商鞅,還是那個問題,商鞅這次獻上王道仁政之策。
這是儒家的主張,因為有孔、孟二位大賢先後為其張目,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治國之策。
至少明面上是這樣………
很多國君為了表現自己是一位仁義君主,對外都是宣稱國家奉行王道。
甚至孝公想要效仿的穆公,當時也是因為百里奚主持的王道之法,才讓他成為了春秋五霸,這個說法不但在天下流行,在秦國本身也有很強的市場基礎。
果然,秦孝公這次也肯定了商鞅的獻策,但還是以和秦國目前的現狀不符,未予採納。
第二次面試結果依舊不理想,但好歹留下了一線生機,最重要的是,商鞅摸準了孝公的脈。
第三次面試時,提出霸道法制,提出《強秦九策》,一下就征服了秦孝公,最終得以成功入職秦國高層。
…………
可以看出來,商鞅入秦的過程帶著很強的功利性。
某種程度,有點像現在的公司尋求投資人投資。
先拿一個專案試水,投資人不喜歡再換,投資人還不認可,再換,直到投資人認可,皆大歡喜。
這個版本的商鞅,形象更像是一個政治投機者,販賣自己的治國理念。
甚至讓人懷疑,如果孝公喜歡王道,還會不會有名垂千古的商鞅變法。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商鞅試探秦孝公,他是在考驗秦孝公是否值得投效,兩者的理念是否相同。
就像是《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用三顧茅廬試探劉備的仁厚和胸襟,最終認為是一個可以輔佐的明主。
還有人說商鞅這麼做是在自抬身價。
好東西就得抻著來,設定一些門檻,有利於對方提高對方的重視,上來就交底,反而會讓對方不珍惜。
這是一種高明的自我營銷手段,諸葛亮的三顧茅廬其實也是這個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