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子恪守本分,不是他們願意的,而是丞相的權力已經尾大不掉了。
比如說漢景帝,他難道就願意分出權力嗎?
影視劇中皇帝口含天憲,想殺誰就殺誰,可是事實並不是如此的,因為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皇帝權力雖重,卻不能自己抓賊、收稅,更不能給每個國民腦袋裡植入晶片瞭解所思所想,說到底,他所賴以決策的資訊,全部來自於各級官員,而他再偉大的奇思妙想也需要官員去執行。
如果這個中間環節被控制,皇帝也不過是巍峨宮牆中的一個囚徒罷了,而丞相就是這其中最重要的環節,因為丞相就是“主臣”。
所以景帝是如何做的呢?
景帝信重晁錯,架空陶青,透過丞相與御史大夫的爭鬥來保證自己權力的實施。
無論是什麼事情,景帝同晁錯一碰頭,商量清楚了,然後給丞相府一個結果,你就直接執行就行了,這就彷彿是古代版的“書·記碰頭會”。
陶青只能捏著鼻子認了,所以說到底晁錯與陶青的爭鬥是皇權與相權的爭鬥。
周亞夫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說晁補之的要求無禮。
這時門外突然走進來一人,正是周亞夫的派去丞相府的將士,周亞夫見他回來皺眉說道:“是否將書信送上了?”
將士聞言恭聲說道:“將軍的書信已然送給陶丞相,陶丞相看完之下,讓屬下將此書簡交給將軍。”
將士說完之後,恭敬的將一卷書簡放到周亞夫面前的桌上。
周亞夫揮了揮手讓將士退下,而後開啟書簡。
只見上面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昔高祖入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周亞夫看完這句話頓時怒氣勃發,一把將手中的書簡扔了出去。
雖然他乃是聞名天下的名將,熟讀兵書戰策,臨戰之際,沉穩冷靜,但此時的他卻被陶青羞辱。
是的,在周亞夫看來這就是陶青對他的羞辱。
陶青是什麼人?前文也已經說過,高祖功臣陶舍之子,陶舍又是什麼人?反正百科之上只有這麼一句解釋,高祖功臣。
而周亞夫是什麼人?絳侯周勃之子,周勃不僅雖高祖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當年若非周勃入軍營,奪取兵權,恐怕現在還是諸呂的天下。
而且周勃也曾經擔任過丞相,可以說是位極人臣,極受文帝之寵信,那時候陶舍陶青父子還不知道在哪個地方臥著呢。
在周亞夫看來陶青為什麼能當上丞相,不過是佔了家世的光。
因為西漢的制度,常以列侯為丞相,無軍功者又不得封侯。
這條祖制等於把丞相和軍功世家畫了等號,所以,自漢高祖劉邦開始,蕭何、曹參、周勃、陳平這些“勳一代”基本霸佔了丞相的位子,隨後就是陶青、周亞夫、許昌、薛澤、莊青翟、趙周這幾位丞相全是“勳二·代”甚至“三·代”。
但陶青這個開封夷侯比得過周亞夫的絳侯?顯然兩者是沒有可比性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