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的府中,書房之中唯有周亞夫與劇孟兩人。
因為此時的兩人正在商議事情,周亞夫聽完劇孟的話後,不由的皺緊了眉頭,思索一會說道:“這個晁補之怎麼會提出如此無禮的要求?劇兄身為局外之人怎能摻和到朝廷爭鬥之中,尤其是丞相與御史大夫的爭鬥,縱然是我周亞夫若是摻和進去,一個不慎,恐怕也不免身敗名裂。”
劇孟嘆了一口氣說道:“所以劇某回絕了他們。”
“這就對了。”周亞夫點了點頭說道。
周亞夫說的這麼嚴重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西漢的歷史中,也就是武帝之前,有四種角色一直在扯後腿。
這四種角色分別是,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丞相,丞相府的人員都是丞相自行徵辟的;永遠不會顧全大局的地方,比如說諸侯王之類的;無休止挖政府牆角的豪強,比如說劇孟、郭解等人;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商賈,武帝之前鹽鐵不是國家專賣的。
這四種人當中尤其以前兩種為最甚。
因為西漢王朝實際上實行的是一種虛君政體,具體行政由丞相負責。
漢文帝時代,有一次皇帝和丞相坐在一起聊天。
漢文帝問左丞相陳平,宰相的工作職責是什麼?
陳平的回答很精妙,他先用兩個字概括了丞相的職責所在,這兩個字叫做:“主臣”。
什麼叫做“主臣”,通俗的解釋就是臣子的領銜者、主導者。
這與當年劉邦問韓信:“你覺得我可以帶兵多少?”
韓信:“最多十萬。”
劉邦不解的問:“那你呢?”
韓信自豪地說:“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
劉邦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那我不是打不過你?”
韓信說:“不,主公是駕馭將軍的人才,不是駕馭士兵的,而將士們是專門訓練士兵的。”
這樣劉邦的心情才好一點,但心中對於韓信卻始終有一根刺。
不過陳平又進一步解釋了一番說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依照陳平所述,丞相的管轄範圍幾乎包括了整個帝國政務,包括內政、外交、人事,所以說漢初的丞相相當於現代的政府首腦(國·務·院·總·理),大致不差!
陳平是不是在吹牛?非也。漢朝初年,帝國實施的是丞相負責制,從蕭何開始,丞相就掌握著整個國家的事務大權。所以,劉邦臨終之前,呂后最關心的是丞相的人選。
“倘若蕭相國去世,叫何人接任為好?”
“曹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