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參之後呢?”
“王陵可用,不過他太過愚直,讓陳平協助他好了。但是陳平也不能獨當大任,可以命周勃為太尉,有這三個人,劉家的天下便安泰了!”
事實正如劉邦所料,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這五個人,先後擔任丞相,他們主持下的漢帝國政府,延續著漢初的黃老政治,給西漢王朝的崛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正因為天下太平,百姓稱頌的是丞相,而不是深居宮廷的太后和皇帝。
這種丞相主導、皇帝反而居於幕後的格局,古人稱之為“君弱臣強、屈君伸臣”,今人叫做“虛君政體”,在這種政治格局中,皇帝是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丞相才是真正的治國者。
這種格局的背後隱約是黃老的影子,老子有云:“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漢帝國實行的是君主政體,天子的寶座由劉氏一族世代傳襲,這樣以來,保證了皇位的穩定性,卻有一個不確定因素,即繼承人的賢愚問題。
沒有人可以保證劉邦的後代永遠英明神武,一旦出現不稱職乃至瀆職者,朝廷將何以堪?
因此,漢初諸帝秉承道家無為理念,將治理國家的事務權交付給丞相為首的公卿朝廷。
丞相對國事的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了皇家。即便丞相與皇帝的意見發生衝突,丞相往往堅持己見,皇帝也不能因此怪罪!
呂后要封孃家人為王,自己不能做主,只好厚著臉皮去求王陵,王陵偏偏還不給面子說:“當年先帝與群臣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為王,無功不得為諸侯。”
呂后無奈,只好去找另一位丞相陳平,得到了同意才得償所願。對於王陵,呂后雖然不滿意,也不能責怪,於是明升為太傅,實際上剝奪了他的相權。
丞相負責制與皇帝專制獨裁相比,顯然有三大優勢。
一是丞相(三公)不是家族世襲,可以舉賢而任之。
二是丞相不是終身制,一旦有重大失誤、不能勝任可以罷免。
三是丞相(三公)人數上比較靈活,可以專任一人,也可以兩、三人甚至更多,實施集體管理。
因此,說丞相負責製為中國古代政治中比較科學合理而靈活的部分,並非虛言。
黃老思想的主導之下,天子無為,賢相執政,這是漢初最大的“王道”,也是漢朝之所以興起的最大根本。
這種丞相負責制從漢初開始實行,一直到漢武帝初年,還是行之有效的政治原則,但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終於不能忍受丞相對他的約束,一場從丞相手裡奪權的政治鬥爭很快在武帝一朝上演,最終以丞相一方的決定性失敗告終,從而回到了“秦皇陷阱”這個老問題。
這是因為丞相由於並非政·黨選舉產生,也缺少日本幕府體制下那種武力支撐,所以漢代的丞相一旦面臨皇帝奪權,便幾乎沒有招架之力,當然了王莽、曹操、司馬懿之類的例外。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武帝建元六年,田蚡當上了西漢的丞相,他去見皇帝,坐在那裡談國事,講要任命這個人做郎官,又講要派那個人做縣令,老半天漢武帝都插不上嘴。
終於等到田蚡喝茶的時候,漢武帝得了機會說了句話:“你說完了嗎?朕也要來任命幾個官員!”
從漢惠帝到漢景帝,大漢天子們一直守著國家元首的本分,現在漢武帝卻不幹了,他覺得不過癮,像把政府首腦的活也攬過來自己幹(這也是後世當中經常發現班·子·不合,書·記與市·長奪權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