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穆之身處交通便利、訊息靈通的畿輔京口,對天下局勢和各方政治勢力有深刻的瞭解。
不過劉穆之遲遲沒有投靠他人,直到東晉元興三年(公元404年),劉裕率領北府諸將在京口起義,劉穆之這才投效了劉裕。
劉裕出身卑微,以軍功起家,早年曾追隨北府名將劉牢之,在和孫恩盧循起義軍作戰中屢立功勳,因此憑藉戰功在北府軍中有了一定威望。
劉牢之死後,劉裕便順理成章的成為北府軍中的頭面人物。
元興三年二月,劉裕率北府軍諸將起義反抗桓玄,攻克京口,被眾人推為盟主,移檄京邑。劉裕的部下何無忌向他推薦了劉穆之,劉裕大喜,當即聘為主簿。
做出投靠劉裕的選擇,是劉穆之多年以來對各方勢力反覆思考後作出的抉擇。
他選擇劉裕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劉裕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政治謀略和政治人才,他們都出身於寒門,沒有門閥階層之間的隔閡。
再一個,劉穆之是一介寒士,除了滿腹韜略之外,一無所有,他必須依附他人、藉助別人的力量才能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實現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
最後,劉裕本人也是一代雄傑,就連稱帝的桓玄都稱其為“足為一世之雄”。
也只有劉裕這種擁有統一天下志向和才能的英雄,才有識才、用才、盡才的胸懷,才能夠幫助劉穆之實現政治目標。
劉穆之和劉裕二人恰好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契合,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異苑》一書還記錄了一則劉裕與劉穆之風雲際會的傳說:“劉穆之,東莞人,世居京口。初為浪琊府主簿,嘗夢與武帝泛海,遇大風,驚俯視船下,見二白龍夾船。既而至一山,山峰聳秀,意甚悅。又嘗渡揚子江,宿夢合兩船為舫,上施華蓋,儀飾甚盛以昇天,既曉,有一老姥問曰:‘君昨夜有佳夢否?’穆之乃具說之。”姥曰:‘君必位居端揆。’言訖不見。後官至僕射丹陽尹,以元功也。”】
“嚯!這逼格還挺高的。”
“其實吧,劉穆之也不是不想進入豪門士族的圈子,只是東晉階層固化,他進不去而已。”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誰不想再進一步?”
【在華夏曆史中,由於南北方人口差異以及生產力的差異,導致北方的國力一直領先於南方。
雖然在東晉時期南方也進行了數次北伐,但是都沒能收復故都長安。
華夏曆史唯一一次以南勝北就只有明太祖朱元璋那一次,不得不讚一句:“老朱牛逼!”】
“哈哈哈哈!多謝蘇上神誇獎!”朱元璋嘴都要笑爛了。
“自始皇以來,得國最正者,大明無出其右!”
“明太祖若是少殺一些人,明朝或許會更強大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