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五章 解構 (1 / 3)

前世《少年派》以視覺奇觀與哲學敘事吸引觀眾,透過一場海上生存奇蹟,探討了信仰、人性與真相的複雜關係。

以雙層敘事結構展開,表面是奇幻冒險故事,核心則是對人類生存本質的哲學追問。

印度少年派成長於一個動物園家庭,同時信仰印度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形成對世界多元化的理解。

因印度政局動盪,全家決定移民加拿大,攜帶動物乘貨船遠航。

貨船遭遇暴風雨沉沒,派與斑馬、鬣狗、猩猩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登上救生艇,成為唯一倖存者。

動物間爆發廝殺,最終僅剩派與老虎共存。

派透過馴虎、捕魚、收集淡水,在太平洋漂流227天。

途中經歷奇幻場景,熒光水母海、飛魚群襲擊、鯨魚躍出夜幕、食人島等。

雙重結局。

奇幻版。

派最終漂流至墨西哥海岸,老虎頭也不回地消失在叢林。

現實版。

日本調查員質疑故事真實性,派暗示真相是斑馬是斷腿水手,鬣狗是兇狠廚師,猩猩是派的母親,老虎是派內心的獸性。

船上真實發生的是人吃人的血腥殘殺,派為逃避創傷記憶,虛構了動物版本的故事。

前世關於《少年派》,觀眾大多是“接受者”層次,下意識接受這套敘事,給出很多哲學解釋。

以“當理性無法解釋苦難,人需要故事”來賦予電影意義,拔高立意。

故事的本質是選擇,而人類需要虛構來承載無法直面的真相。

從影片裡解讀出很多的象徵意義。

老虎代表人的原始獸性、求生本能,也是派投射的恐懼物件與生存夥伴。

食人島,表面是天堂,實為吞噬生命的陷阱,隱喻麻木的平靜比絕望更危險。

熒光海洋,超現實的美景反襯絕境的孤獨,暗示自然對人類苦難的漠然。

筆記本沉沒,派丟失記錄科學的筆記本,象徵理性在生存面前失效,唯有信仰與故事能續命。

還有不可知論,存在主義困境,後現代敘事等等。

《少年派》成為了李銨用視覺詩學構建的靈魂寓言。

透過老虎與少年的共生、現實與虛構的纏結,叩問人類最本質的命題,如何在虛無中錨定生存的意義,當文明外衣被撕碎,人效能否承受真相的重量。

沿著這個方向走,那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查德·帕克,都有野性,都有老虎,需要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巴拉巴拉.

這一套解讀,把自己擺在接受者,擺在徒弟,放在一個低位,接受李銨輸出的敘事。

而去平視電影劇情,揭開視覺奇觀、哲學敘事的一層外衣,《少年派》真正的核心是什麼,服務於什麼群體?

老虎是吃人的!

在有限的空間裡,老虎必然要襲擊人,它是吃人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