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我的醫術能加經驗值> 第164章 未雨綢繆,求索7床病人的病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4章 未雨綢繆,求索7床病人的病因 (2 / 5)

後來出現了重症醫學科。

急診科接診的一些危重症患者,搞不定時,由重症醫學科的醫護出手為患者保命。

論生命支撐、生命監護,麻醉科的醫生自然是當之無愧的一哥。

這也是國內早期的重症醫學科,骨幹醫生基本都是麻醉醫生。

再後來,內科的營養支撐融入重症醫學科,與麻醉醫的各項生命支撐雙劍合璧。這就相當完美了。

漸漸的,一些重症病人住進ICU,不再是活著進去,死的抬出來。

活著轉到普通病房的患者漸漸增多。

發展到如今,重症醫學科已經吸納了醫技科的檢查、內科的營養支撐、麻醉科的生命監測與生命支撐、外科的手術支援。比如有創呼吸機,氣管切開插管,掛尿袋等等。

可以說,現在的重症醫學科代表的是一家醫院的綜合實力。

從各科室抽調精英醫護,為病人提供最好的醫療資源與生命支援,以及各種治療。

不過再怎麼發展,麻醉科的醫生佔據了先發優勢,目前在重症醫學科的地位仍然是舉足輕重。

“原來石醫生以前是麻醉醫生,沉默寡言也就能夠理解了。您說與麻醉科相比,重症醫學科的發展是不是更好?”

周燦很好奇,到底哪個科室更好?

麻醉科、重症醫學科,對於大多數醫生來說,這兩個科室都顯得相對神秘。

收入、發展前途,知之甚少。

“各有各的好吧!石醫生轉型到重症醫學科,應該屬於轉型非常成功。他以前在麻醉科雖然也升到了主治級別,跳槽到重症醫學科後,職稱不變。但是他今年很可能評上副高職稱,如果仍然從事麻醉工作,不一定評得上。”

評副高職稱是很多主治醫生的一個坎。

至少一個省級以上的課題,三篇核心期刊水準的論文就足以卡死很多人了。

至於副高職稱的筆試考試,那只是最容易的第一個小關卡。

石醫生的年齡應該是39到40歲左右。

一些天賦好,基礎好,運氣好的醫生,可能38歲就能評上副高職稱。但是終究只有那麼極少的一小撮。

很多人,45歲前能評上副高職稱就已經謝天謝地。

為什麼要加上一個運氣好呢?

因為選課題研究時,如果能抱住某位大佬的大粗腿,參加一個不錯的課題,或者分給伱一個較普通的課題給你主持。

這些好事都需要運氣和人品才能得到。

石醫生能在40歲評上副高,而且是在圖雅這種競爭無比激烈的大醫院,絕對屬於非常成功的轉型。

周燦費力的打聽這件事情,就是為了以後評職稱做準備。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他的學歷低是個硬傷。越往高處爬,這個硬傷越明顯。

儘管以他現在的發展勢頭,大機率能夠在職場中把學歷問題解決,但是凡事總得做最壞的打算。

現在多打聽打聽,也算是未雨綢繆了。

“小周,明天早上八點到ICU交接班,記得要提前半小時左右到。”

胡醫生與周燦臨別前,叮囑他。

今天還只是上班的第一天,周燦主要是學習各種器械的操作,以及熟悉環境。

明天,應該會慢慢的給他增加一些任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