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咱們這裡是嚴肅的學術會議,我們就不用神話傳說來當論據了,只用事實說話。”
說著,李逸就抬手拿起了鐳射筆,示意工作人員開啟了PPT。
投影幕布上頓時出現了一張考古發掘現場的照片。
用鐳射筆指著照片,李逸正色介紹:“這張照片,拍攝於1926年,我國晉省夏縣西陰村。
在這裡,正在進行一場第一次由華國人主持的科學考古發掘。
這次發掘是我國近代考古學開始的標誌,在這裡,我們發現了大量來自於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片,和同時期的石雕蠶蛹。
這些彩陶片的風格,和豫省仰韶村發現的彩陶同屬一源,都屬於仰韶文化同一文化圈。
但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在發掘現場,我們發現了半個人工切割的蠶繭!”
鐳射筆晃動,PPT切換,一張發黑的蠶繭照片出現在了投影幕布上。
李逸用鐳射筆指著照片介紹:“這個蠶繭已經由我國的昆蟲學家和米國的專家研究確定了,它是一枚桑蠶繭。
它的繭殼長約1.36厘米,幅寬約1.04厘米,用銳利的刀刃切去了繭的—部分。
這說明,早在5600年前的仰韶時期,我國就已經開始養蠶了。”
看著投影幕布上展示的照片,河野山俊已經笑不出來了。
但投影幕布上的照片還在切換,臺上的李逸還在繼續講述著:“當然,如果只是蠶繭,也不能完全證明當時我國已經掌握了絲綢的織造技藝。
不過別急,我們繼續。
1983年,豫省青臺遺址出土的甕棺葬中,出現了絲綢殘痕。
青臺遺址同樣是仰韶文化時期留下的遺蹟,甕棺中的絲綢是黃河流域出現絲綢的實證,也被認為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絲織品。
但當時出土的絲織品沒有保留下來,不能作為物證。
這也沒關係,因為在距離青臺遺址不遠的汪溝遺址,我們又挖出了同樣5000多年前的絲織品實物。
這是確鑿的物證,已經足以確定,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時期,我國就已經掌握了絲綢織造,毋庸置疑!”
李逸一番擲地有聲的話說完,全場安靜了兩秒,跟著就出現了一片掌聲。
現場各國代表一邊鼓掌,一邊連連點頭,相互說著些什麼。
同聲翻譯耳機中,各國代表的讚歎聲不絕於耳。
華國代表團眾人的掌聲最為熱烈,朱廳長都快把手拍爛了。
好樣的!
他在心中狂喊。
這才叫有理有據!小鬼子學著點!
一邊鼓掌,他一邊朝著霓虹代表團的方向看了眼。
跟我們比歷史?班門弄斧!
3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