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44章 打骨折 (2 / 9)

這個年代海員就代表了最先進、最時尚的前鋒。

甭管在船上有多麼的寂寞和無聊,只要下了船,那一身白就是最靚的仔。

說起來,津門作為北方重要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很是優越,但發展一直是被動的。

五六年,上面在聽取交通部的彙報時,看了當時世界海船噸位表。

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擁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海上運輸能力卻不到全世界的0.3%。

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我們太窮了。

所以,上面一致性決定發展航運業。

最開始是租賃外國貨輪,但這無疑會花費大量的外匯儲備,後來建議說貸款買船,領導不願意,最後決定自己造。

營城造船廠其實就是這個年代自立自強的產物。

去年國內自行設計建造了第一艘萬噸輪“東風號”試航並投入了使用。

然後國內的萬噸輪就跟下餃子似的,魔都、濱城、羊城等地造船廠紛紛開足馬力,幾十艘萬噸級巨輪噼裡啪啦的下水了。

十億人口大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量可見一斑。

營城造船廠當初就是瞄著要造萬噸級大船才搞的上不上,下不下的,努力了快十年都沒把船廠建完。

而李學武給出的建議和計劃是放棄造大船的不實際夢想,瞄準了漁船和貨船這兩個領域先把架子搭起來。

貨船就造東風船務現有的那種千噸級貨輪,漁船的噸位就更小了五百噸的最好造。

一路上小劉也給李學武兩人介紹了津沽港那邊小漁船的發展情況。

甭說千噸級大型漁船了,就是木製舢板還存在著呢。

漁船名目太過繁多,李學武是不懂這個的,全聽小劉說相聲似的報菜名。

按艙容分,有舢舨、二份船(俗稱門裡拖、二拔)、三份船(紅頭對)、四份船、五份船、獨撈(大圍船)等,載重2~20噸不等。

如果按作業方式又分張網、流網、對網等名目。

流網有鰳網、大霖之分;張網有滬艚、鷹捕、蝦服、小航、大捕之別。

對網則有白底、小網、紅頭、舢舨、烏角、花頭、紅旗等名色。

五幾年津門港漁業發展很快,水產公司和漁民主動發展機帆船用於流網、拖網作業。

小劉介紹說,津門的漁業正在推動一項計劃,那就是實現漁船全部動力化。

這個目標在國外已經不算什麼了,發達國家的漁業早都成熟了,萬噸漁船都不罕見。

但在國內,木製漁船仍被作為主力漁船在使用。

漁業公司提供桐油和漁具等生產材料,漁民則是按照60%的魚獲進行交付。

正是因為沒有八十年代後期那種漁輪和鋼質漁船,所以遠洋流、釣作業幾乎沒有,魚獲也很少。

木製機翻船的工作效率很低,很多漁業港口都需要中小型漁船進行迭代。

李學武這才來津門,是想要親自看一看漁業、船業發展情況的。

海洋捕撈關係到接下來的罐頭產品和水產品進京的合作。

漁船業發展關係到營城造船廠接下來的發展目標。

跟津門海產公司合作自然不僅僅是從這邊交易海產品,也不僅僅是將外地的特產同對方做交易。

最終目的是將軋鋼廠自產的商品推銷出去。

貿易專案最終服務和創造價值的還得是自身產出。

比如軋鋼廠的五金小商品、汽車、生產工具、鋼材,以及聯合企業和工業基地生產的產品。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