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想起來褚達仍然在匈奴人那邊,張遠心裡面總會是牽掛擔心。
北方几千里以外的狼居胥山匈奴單于庭,一群匈奴人正商量著春夏交接之際,是不是要對漢人發動一次史無前例的報復。
漢匈戰爭之間,匈奴人對漢人最大的一次打擊應該是漢文帝的時候。
那時候匈奴人南下,在大漢的疆域內劫掠了一月之久,然後還揚長而去。
漢高祖被困白登上,那還只是把面子尊嚴給丟了。
漢文帝的時候,那可真的是百姓的性命還有國家的財富受到了重大的威脅。
幸虧匈奴人沒有一直這麼幹,不然百姓對國家的信心估計會持續的下降。
一個連邊境都守不住的國家,肯定是不會得到百姓們的支援。
軍臣一直不覺得前兩次的戰爭失利,是真的因為匈奴人打不過漢人了。
只是被逼的強行與漢人打了兩次陣地戰,這樣的戰爭原本就不適合匈奴人作戰的方式。
匈奴人一貫的作戰方式就該是打一炮然後立馬就換地方。
正面硬剛這樣的風格真的不適合匈奴人,所以軍臣想要發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報復,讓世人看看匈奴人還是以前的匈奴人。
連續兩次的失利,讓他們控制之下的其餘遊牧民族已經開始蠢蠢欲動。
別提基本上是他們走狗的羌人,羌人天性就是容易反覆,牆頭草的性格。
這還不是什麼威脅,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東邊的鮮卑還有烏桓。
匈奴人佔據了最好的草場,把東邊的群山峻嶺都留給了鮮卑人還有烏桓人。
兩個巨大的遊牧民族都盤亙在大興安嶺西麓,為的是什麼?
為的就是能有一天,騎著戰馬從東一路向西,沒有任何阻礙的佔據漠南漠北這遼闊無比的大草原。
鮮卑人加烏桓人還有羌人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匈奴人,人人都可以上馬作戰的遊牧民族向來統計的就不是大軍的數量而是族群的數量。
軍臣能不擔心麼?
大單于之位從冒頓那裡傳到他手上,他總不能把匈奴人百年來的努力全都給付諸東流了。
那三個遊牧民族還沒有惹到匈奴部族,貿然對他們開戰實在是不明智的。
而且在大興安嶺以及青海高原上,匈奴人還不一定能追到鮮卑人烏桓人羌人的尾巴。
南邊屹立不動,並且連續對自己進行了兩次打擊的漢人就成為了軍臣唯一的選擇。
可軍臣為什麼不直接做決定,他猶豫的原因就是擔心自己的身體。
南下的時候,萬一他死在了戰場上,那麼還提什麼報復?
左右賢王,還有左右谷蠡王說不定就直接在漢人面前為了大單于的位置開戰了。
伊稚斜現在已經從左谷蠡王晉升到了左賢王的位置上。
於單人都沒了,他怎麼可能容忍其他人來佔據他唾手可得的大單于位置。
軍臣考慮了挺長時間,最終還是決定要自己親自統率大軍南下。
匈奴人崇拜強者,絕對不能讓下面的人看出來自己已經逐漸開始虛弱起來。
這就是軍臣心裡面最真實的想法。
下了決定之後,匈奴人就開始開會,商量要對哪一個郡發起進攻。十二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