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光羨談宣發之前,李謙給銀河影片的陳海打了個電話,問他要了一份《大白鯊》的詳細資料,
400萬的有效點選,其中330萬會員賬號,70萬單獨付費賬號。
按最保守的,全國也有四百萬人看過《大白鯊》這部電影。
而這還是四百萬網民,也是電影院消費的主力。
而且經過資料分析,400萬賬號裡,至少完整地進行了二次觀看的次數,達到了近300萬次。
就算300萬完整觀看的人次裡有100萬二刷,100萬三刷,那也至少還有100萬人是把賬號借給了其他人。
也就是說,有五百萬電影院消費的主力人群,看過《大白鯊》。
一張電影票30塊,五百萬就是1.5個億。
當然,賬不是這麼算的,有會員的都免費看,又不花錢。
但是70萬付費賬號,那可是實打實的。
能花5塊錢在網上看一部電影的人,想必不會吝嗇花二三十塊錢去電影院體驗更好的視覺效果。
雖然李謙是一個大銀幕新人,但是兩部網大好歹也積累了一部分觀眾。
可能這些觀眾會觀望,畢竟誰都知道院線電影和網大不是一回事。
但是隻要口碑起來了,這五百萬人裡,能有多少人走進電影院,就很可觀了。
要知道,這可是五百萬網民!
很多演電視劇的明星大火之後,轉拍電影空有名氣卻沒有絲毫票房號召力,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電影和電視劇的受眾不一樣。
這五百萬潛在的觀眾,再加上對自己電影的自信,就是李謙最大的信心來源。
其他事情光羨會搞定,那麼大一個公司,也值得李謙去相信。
而且,李謙絲毫不懷疑對方對這部電影的看重程度,可以說不會比自己這個導演低。
接下來,李謙就可以完全投入到電影的製作之中了。
回到工作室機房,一臺二手膠片剪輯臺已經買來了,這是從一家制片廠收來的。
看著這個陌生的機器,郭凡又是好奇又是疑惑,“老大,膠片剪輯臺麻煩了,怎麼不先做膠轉磁,這樣也好剪一點。”
“做膠轉磁也要花時間,來來回回的時間、錢、精力,也麻煩,而且粗剪和復剪已經邊拍的時候剪輯師已經剪完了,就剩最後的精剪和綜合剪。”
李謙擺弄了一下剪輯臺,這玩意上學的時候用過,現在看著還有些親切。
拿著用來剪輯的樣片,湊在燈光下看了看,非常清楚,就是有點費眼睛。
好萊塢早期的剪輯師沒有男人的,都是女人乾的。
檢查了一下樣片,李謙對他們倆說道,“你們也都去忙吧,剪膠片需要絕對安靜的環境,就別看著了,而且你們下一部電影用數字機拍,暫時也用不著,而且膠片剪輯不是一時半會能看會,希望等我剪完片子,也能看到你們的劇本。”
兩人也知道自己半桶水,這個膠片剪輯臺都不會用,於是也出去了,他們也要準備自己的電影了,儘快把劇本弄出來。
跟著李謙拍了三部電影,心裡也癢癢了。
等他們倆出去,關上門。
緩緩激動的心情,讓自己平靜下來,李謙才開始動手幹活。
先把經過粗剪和復剪的樣片都仔細看了一遍,在腦子裡把整個劇情過了兩遍,一個個鏡頭透過怎樣的剪輯方式,連成一段段場景,這一段段場景,又怎麼構成一個完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