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地球,生命在進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脊椎動物憑藉脊椎帶來的平衡和對運動神經的保護,在生存競爭中佔盡優勢,得以飛越發展,成為本時空的統治者。
魚類種類相當繁盛,各種類別的魚都有出現,它們進化出了腮和成對的闊鰭狀的鰭狀肢,使其能夠在水面上生活一個短時期,同時有能在陸地上的有限的運動能力,逐漸演變成兩棲類登上陸地,標誌著脊椎動物開始了脫離水體並最終征服陸地的演化歷程。
此時的地球,後世的南美洲、非洲、印度以及南極洲形成岡瓦納大陸,其它陸地則分裂成一系列島嶼,分佈在世界各地。
一艘異星飛船從太陽系外飛進來,掠過地球的時候減速,釋放出一個探測器,懸浮在星球的衛星軌道上,儘管只是一個探測器,但是體積仍然十分巨大,就像一個小月亮一樣東昇西落,默默注視著地球上懵懂無知的生物們。
但是,在這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大滅絕又即將重演了。
大地忽然開始劇烈晃動,同時,大量高溫氣體從西伯利亞地區的海床裂縫中噴出,這導致附近的海水開始沸騰,高溫殺死了大量生物,最可怕的是,這還只是前奏,緊接著,300多億立方千米的岩漿噴湧而出。
滾落的岩石很快就摧毀了附近所有的珊瑚礁和其他生物,岩漿不僅使海水溫度大幅升高,燙死了成千上萬的生物,還汙染了海水——岩漿中的有毒物質與海水發生化學反應,使海水發生酸化,大量動物因無法呼吸和被腐蝕而死亡。
海水中的汙染物擴散到了大氣中,其中大部分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導致全球氣溫迅速升高,達到30攝氏度,全球性的高溫讓海水失去了溫度差,洋流也停止了運動。
在赤道地區,海水溫度有20攝氏度升到32攝氏度,這摧毀了更多的珊瑚,因為它們無法在高溫中生存。
岩漿還在繼續噴發,由於陸地植物大量死亡,它們的枯枝敗葉被雨水衝進大海,成為海藻很好的養料,海藻的興盛消耗量大量氧氣,缺氧加快了動物的滅絕。
天空中的水蒸氣與火山噴發出來的二氧化硫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酸雨。
連續數萬年的酸雨的泛濫使植物的數量進一步減少,火山灰漂浮在大氣中,使陽光發生折射,地球無法獲得太陽能,在一段時間的高溫後,氣溫開始迅速下降。
海水從32攝氏度跌到16攝氏度,淺海中的魚卵立刻全部死亡。
地球陷入了嚴重的冰期中,地球開始了一百多萬年間的第一場降雪,大雪持續了數年,覆蓋了緯度大於45的所有地區,冰冷海水中的生物大量死亡,它們無法適應這種從高溫到低溫的快速變化,地球重新陷入一片死寂之中。
楊平凡眼睜睜看著,卻無能為力,火山噴發是物理力量,不是他這種能量生物能干預的,不過令他好奇的是,那個龐大的探測器,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繼續繞著地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旋轉著,要不是能夠截獲它定期發射出去的定頻訊號,楊平凡都以為它已經損壞了。
災難在幾百萬年後終於被漫長的時間消磨,地球重新升溫,倖存的植物重新開始佔據陸地表面,佔領大量因滅絕而空缺出來的生態位,植物們製造大量氧氣,消散有毒氣體,氣溫和氣候逐漸穩定下來,地球又出現了四季變化,逐漸恢復生機。
但是在這場災難中,也有一項了不起的進化:出現了首次能在陸地行走的脊椎動物,它們利用自身優勢,成為所有四足脊椎動物的祖先,迅速代替節肢動物成為陸地霸主。
地球進入了石炭紀。
石炭紀的氣候溫暖溼潤,有利於植物的生長。
隨著陸地面積的擴大, 陸生植物從濱海地帶向大陸內部延伸,並得到空前發展,形成大規模的森林和沼澤。
在森林中,既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密的灌木,但蕨類植物的數量最為豐富。
蕨類植物雖然低矮,但大量佔據了森林的下層空間,緊簇擁擠,蒸蒸日上,由於缺少植食動物以及砍伐,加上氣候溼潤,很難產生大規模的森林火災,所以枯枝敗葉還沒來得及腐蝕成腐殖層和有機肥料,就被上一層覆蓋,一層層堆積,某些地方甚至堆出了2440米後的腐殖層。
下層的腐殖層由於層層堆積所帶來的缺氧,避免了風化作用和細菌、微生物的破壞,在壓實作用和其它作用下緩慢地演變成泥炭。
年復一年,由植物形成的泥炭在地層中得到儲存,並又經歷了成煤作用後成為煤炭,甚至堆積成了幾十米的煤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