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42章:重建“寶船編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42章:重建“寶船編隊” (1 / 2)

上回講到“崇禎帝”朱由檢憑自己從“諾貝爾”身上獲得的全部記憶,發現日本這個國家太危險,須滅之。

就在崇禎帝沉浸在“坤輿萬國”來朝的宏達場面上時,忽然耳旁傳來了“國師”催木匠的聲音:“賢婿不必擔憂,雖然催某不便摻合凡塵俗事,但並不代表在東征開戰後會袖手旁觀,況且小女與劣徒會鼎力相助。”

朱由檢打眼一瞅仍然懸空盤坐吐納煉氣的催木匠,見其雙目微閉,五心朝上,怡然自得,便知道這位老丈人不會坐視不理,於是也用神識傳音道:“不知岳父……國師大人還有何賜教?”話音一落,環顧四周。

“哈哈,賜教談不上,但忠告還是有的。”催木匠懸停虛空,用神識傳音道:“你可將‘鄭和下西洋’時之‘寶船設計圖’交於劣徒與小女即可。另外,在所有‘火輪機關’上須貼有‘坐火’符咒,便能大大節省燃料。”

“哦?原來如此!多謝岳父,哦不,‘國師大人’!朕這就……”然而,朱由檢話音還沒落下,便發現原本懸空盤坐吐納煉氣的“催木匠”已經漸漸透明,最後隱沒在了虛空之中,待神識一掃,發現已回到“石花洞”。

這時,催氏姐妹們十二女和朱由校似乎同時接到了催木匠的神識傳音,紛紛一閃而至就出現在了朱由檢面前,不禁異口同聲道:“爹爹/師父說,要你提供‘鄭和寶船’之設計圖紙以助你一臂之力,咯咯/呵呵……”

“呃……這個……既然如此,那就隨朕來吧。”崇禎帝原本想讓隨侍太監去“內閣”取圖紙,但忽然想到對方只是個凡人,不能飛天遁地,這一來一回反而浪費時間,不如算了,遂跟后妃打了招呼後踏步虛空飛去。

其兄長朱由校與催家眾姐妹自然要緊隨其後,紛紛御風飛行,一轉眼就來到了“乾清宮”上方。這時,朱由檢將精神力釋放出來仔細掃描,瞬間鎖定了當年存放“寶船”圖紙的一個精緻朱漆書篋,便緩緩下落。

這時,守護在皇宮大殿門口的“錦衣衛”們趕緊上來見禮,並遵照命令進了“尚書房”,取來了那個朱漆書篋轉呈給皇帝老子。崇禎帝朱由檢接過書篋後,揮了揮手便將“錦衣衛”們打發走,順便將書篋交給哥哥。

朱由校點了點頭便一揮手放出一道法力,將書篋洗了過來,懸停空中,掐訣一點,便將其輕輕開啟,裡面果然裝滿了各種設計圖紙,幾乎全是二百年前那“三寶馬太監”下西洋宣揚大明國威時的寶船設計圖。

“好,很好,非常好!”朱由校不禁大為驚歎:“有了這些圖紙設計,為兄便能依葫蘆畫瓢,復原出當年的寶船亦不在話下,關鍵是得花些時間而已。”話音一落,朱由校瞟了一眼眾女道:“諸位師妹可否助我?”

“咯咯,男女搭配,幹活不累,求之不得,咯咯。”年紀最大的三女因早已與朱由校有了肌膚之親,並從中找到了快樂,於是趁機打趣道:“莫非師兄還想讓咱姐妹們一起上不成?怕是師兄的身子骨不夠硬朗吧?咯咯。”話音一落,眾女彼此眉來眼去,打情罵俏,似乎忘了現場還有著朱家兩兄弟在大眼瞪小眼呢!

“呃……師妹們說笑了,愚兄……”朱由校面露尷尬地話還沒說完,卻忽然感覺有一股強大的精神力掃過周圍眾人,並在各自腦海中冒出了催木匠的聲音:“抓緊時間幹活,那‘修真大聯盟’已開始來催促進度了。”

“咯咯,爹爹,您急啥呢?這不正在趕工期麼?”眾女不以為然,卻不忘撒嬌回應道:“有大師兄在呢。”

話音一落,眾女雖然仍在嘻哈打鬧,但也紛紛圍上來審查圖紙,看看當年這些“寶船”是如何打造的?

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不僅加強了各國間的文化交流,也給世界帶去了中國的文化與技術,更比迪亞士、達迦馬、哥倫布、麥哲倫等歐洲中世紀知名航海家早了百餘年!

在沒有現代航海技術的古代,鄭和之所以能七次順利到達印度洋沿岸各國,這都要歸功於一項成熟的造船技術——水密隔艙。中國古代這項造船技術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隨著“鄭和下西洋”才傳到西方。

“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寶船”,雖然全部都是木質結構,但最大的船長126.72米,寬50多米,並且還是用隔板隔開。隔板一般為樟木與杉木,將整個船艙橫向隔成一個個小空間,而木料間的縫隙則用絲麻和桐油灰來填充,以確保隔艙的密閉性。當然,隔艙數量則根據船隻大小而定。這種結構便是水密隔艙技術。

“水密隔艙”的優點顯而易見:一是當船隻發觸礁等事故時,船艙不會整體進水而導致沉沒,仍能保持相當的浮力,提高了船隻遠航安全效能;二是船上分艙,方便不同種的貨物分類擺放,便於裝卸和管理;

三是,艙板跟船殼板緊密連結,不但增加了船舶整體的橫向強度,而且取代了加設肋骨的步驟,簡化造船工藝的同時加固了船體,這是因為古代中國在“水密隔艙技術”的應用方面領先了西方諸國1000多年!

早在宋、元時期,該技術便已在中國民間普及了。當時,使用該技術的船隻,就算某一部位風浪撞擊導致船艙破洞進水,但只要將進水船艙的洞口堵住,那麼整條船就能安然無恙第就緒航行於大海上 。

在缺少機械化工具的古代,堵住進水洞口的同時,只能採用人力一桶桶將水傾倒出去,費時費力不說,效果也不好。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抽水泵在遠洋船上的應用已完全替代了原來的人力運水。

隨著鄭和船隊的七次遠航,“水密隔艙技術”也傳入海外,後來被世界各國所汲取,造就了歐洲航海史上的輝煌——地理大發現。該技術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才能,是人類造船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一直到今天仍在世界造船與航運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可謂是一件世界矚目的大事,但是和鄭和帶來帶去了多少寶物相比,鄭和的“寶船”有著不亞於“寶物”的意義,是當時世界關注的焦點。

“鄭和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體,也是鄭和率領的海上特混艦隊的“旗艦”,它在“鄭和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後世所謂“現代海軍”中的“旗艦”、“主力艦”。

另有一種說法,即“鄭和寶船”是鄭和下西洋船隊中“海船”的總稱,因為“鄭和船隊”是由多種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組成。因此,這些船都被統稱為“鄭和寶船”。相對而言,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時幾經演變,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已經成功變身為了“鄭和寶船”。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