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441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7)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41章:知己知彼,百戰不殆(27) (1 / 2)

上回講到清政府因不重視日本這個對手,結果被對方按住狠狠摩擦,不僅喪失國運,而且加速亡國。

再從陸軍來看,有觀點認為,清朝陸軍儘管據估計在總數上約達百萬,但此數字明顯含有不少水分,去除非戰鬥部隊和實際喪失戰鬥能力的綠營、八旗等不算,清朝實際有作戰能力的軍隊大約為三十餘萬。

此外,清廷還曾於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年)統計的各省防軍、練勇數量,共約36萬人,就算兩者加起來,亦無百萬之數。而在“甲午戰爭”過程中,清廷動員的陸軍人數,據學者廖宗麟估計約為500個營。

按照當時每個營500名士兵的規模來計算,據此可知“甲午戰爭”中,清朝陸軍參戰者約合25萬人左右。

至於清軍實際投入戰場的人數,可能尚不及日軍,因為在“甲午戰爭”前,日本的陸軍就有七個師團,約為七萬人,而開戰後又動員了“預備役”,且總共動員的兵力多達24萬人,另外還有伕役十五萬多人呢!

清朝陸軍在軍人素質、武器裝備等方面與日本陸軍相比,也均處於劣勢。當時,日本陸軍普遍裝備了“線膛槍”和“加特林機關槍”,而清軍中有的部隊還在使用“滑膛槍”中的“鳥銃”、“倭銃”等明朝時期的武器和大刀、弓箭、長矛等冷兵器,成為清軍在戰爭中傷亡數倍於日軍的原因,但具體傷亡統計資料存在爭議!

到了清朝後期,以“光緒帝”恩師即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之間的關係日益惡化。李鴻章雖有“宰相”之尊稱,但當時的清政府並不設立“宰相”,因為皇帝之下最高行政機構是“軍機處”。

因此,李鴻章空有“宰相”虛名,但也只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長期駐地為“天津”和“保定”,沒有皇帝的召見,便不得擅自進京面聖。這就讓“李鴻章”這樣的地方實權派人物心中很是不爽,但只能憋屈。

“清流派”是清末政治舞臺上一個極具權勢的力量,以“戶部尚書”翁同龢為首,掌管著“軍機處”和“翰林院”,故又稱為“帝黨”,實力龐大。“軍機處”諸公對翁同龢極為尊重,“光緒帝”更是“每事必問翁同龢,眷倚尤重”。在對日宣戰前,時任“翰林院編修”的“帝黨”重要成員張謇向翁同龢建議,將李鴻章調往威海前線。

而以“湘系”大臣接手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俾分淮系而制約之”。出於對李鴻章和淮軍的疑忌,調湘軍北來以分淮軍之勢,藉以鞏固京畿而防內變,成為“帝黨”一致觀點,“抑淮崇湘”也就成了“帝黨”一貫主張。

這就直接導致了在“甲午戰爭”的前期,清朝和日本的對抗變成了“淮軍”單獨對抗日本全部軍隊的現象。因此,李鴻章對此產生了一定的抵抗情緒也實屬正常。但作為翁同龢的“得意門生”,“光緒皇”帝深受其思想薰陶,以“清流言官”的意見為是。因此,光緒皇帝認為李鴻章膽小怯懦,認為其在對日作戰上過於謹慎。

於是,在西元1894年7月16日,光緒皇帝下旨,申飭李鴻章,令其將“北洋新軍”的全部軍隊都送上前線,準備對日寇作戰:“將佈置進兵一切事宜......若顧慮不前,行事拖沓,循致貽誤戰機,定惟該大臣是問!”

從“朝鮮戰場”到“豐島海戰”,“淮軍”和“北洋水師”就勝少負多,因此招來了清廷中的“清流派”一浪高過一浪的責罵,並斥責在朝鮮的“淮軍統領”葉志超和“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稱其為“殘丁敗葉”,可見一斑!

與此同時,“清流派”再次指責李鴻章“貪生怕死”。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西元1894年8月23日,“清流派”聽聞有日艦在渤海海域出現時,立即慌了手腳,害怕倭寇大軍在天津登陸直撲北京,威脅小命!

於是,光緒帝下令:“北洋要隘,大沽門戶,海軍各艦應在此往來梭巡,嚴防死守,不得遠離,勿令一船(日艦)闖入,若有疏虞,定將丁汝昌從重治罪!”本來,還在渤海外圍巡防的“北洋水師”,就這樣被死死的鎖在了“渤海灣內”,等著日本海軍來收割自己的命運。經過這樣一番“神操作”,“北洋海軍”焉能不敗?

為了攻訐“北洋軍事集團”,“帝黨”的“清流派言”官們不惜用誇大事實甚至造謠中傷等栽贓陷害的手段來攻擊李鴻章及其下屬的“北洋將領”,以達到掩蓋其更加無能的事實。這其實也類似歷朝歷代都有的“黨爭”。

西元1894年八月初九(9月8日),“江南道御史”張仲炘奏陳“北洋諸種可疑行事”,其中指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在海上衝突已發生後,猶在上海由“候補道”張鴻祿經手,出售米三千石予日本,而日尚訂購開平煤三萬石以戰事既興,經辦人員不擬售給,李鴻章卻謂買約訂於失和之先而仍令成交且促速辦,人稱不解。

尤有進者,張摺復指李經方昔使日本,與宮眷往還甚密,曾認明治天皇女為“義女”,且議聘為兒媳;又在日開有資金八百萬之“洋行”,時任“津海關道”之盛宣懷亦有插股,且其仍照常貿易;前後相映,則資敵之罪,似已非妄”。這說明,清朝後期也如明朝末期一樣,朝廷黨爭極大地消耗了有限的國力,禍國殃民。

為了攻訐李鴻章,“清流派”官員連李鴻章之子李經方讓兒子當了日本“駙馬”這種“故事”都能寫進奏摺,以至於連“帝黨”首領翁同龢看了這篇奏摺後,都不得不評價道:“語絕奇”。這說明政治鬥爭無所不用其極!

為了限制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時期的權利,“清流派”奏請光緒帝,調來了和李鴻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東巡撫。李秉衡,遼寧人,和翁同龢是摯友,亦屬於“清流言官”。在“甲午戰爭”時期,他處處和李鴻章作對,以各種奇葩的藉口不發援軍,以至於劉公島成為一座孤島,在清軍經歷了悲壯的抵抗後,最終陷落。

西元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由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非正義戰爭,卻能恰到好處利用清廷內鬥和戰備鬆弛一舉擊敗清軍獲得大勝。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