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明朝的皇帝們都很奇葩,其中前期有六位皇帝個性最鮮明,既有開國之君,也有守成之君。
其實,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是關心江山社稷的,都是要削藩的,削去王侯將相的權力,以防止他們擁兵自重,犯上造反,但也都要苛捐雜稅、魚肉百姓,以攫取深重賦稅,保證帝國及軍隊機器正常執行。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統治者還能善待大臣,廣納諫言,關心民間百姓疾苦,減輕民間稅賦,少攤派徭役,這無疑已為明君。“明仁宗”朱高熾在位10個月,加上其兒子朱瞻基在位十年,總共也才十一年,卻開創了大明王朝歷史上的“仁宣之治”,在明朝276年曆史上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並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按此發展下去,大明王朝很可能千秋萬代。不過,那只是“如果”而已,因為“氣運”不敵“定數”,因為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執政時期,明朝卻出“么蛾子”了。“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代皇帝,太祖之玄孫。
本來,朱祁鎮當皇帝就當得很玄乎,相傳他不是其母孫貴妃所生,因為當時的皇后(孫貴妃)沒有生育,而是由宮女代生的,只是放在孫貴妃名下撫養而已。因此,朱祁鎮的太子之位就很不穩固了。
再加上外地藩王要來當皇帝的謠言滿天飛,當值在這關鍵時刻,張太皇太后(朱祁鎮的祖母怕夜長夢多,便力主朱祁鎮直接上位,先把“龍椅”坐了再說,因為那個時期的張老太婆說話還是一言九鼎的。
就這樣,年僅九歲的朱祁鎮便被急匆匆地當上了“正統”皇帝,但自己還是個小屁孩,仍啥也不懂呢。
張太皇太后也確實不容易,十一年前死了丈夫(朱高熾),十年前死了兒子(朱瞻基),現在好不容易輪到了孫子,管他是不是嫡傳,況且她也沒有嫡孫,只要名分上是她的孫子就可以了,因為皇位總不能讓給侄子們(各路藩王吧,畢竟侄子再親也沒有兒子親,兒子是自己親生的,而侄子卻與自己隔層肚皮。
朱祁鎮當太子時,是王振這個太監教導他讀書。由於王振對太子管理嚴格,因此這小太子就對他也很尊敬,言聽計從,從不稱呼名字,卻尊為“先生”。王振,是山西蔚縣人(今河北,出生年月不詳,為宦官。
很多自幼和太監一起成長的皇帝,經常是把太監當作自己的親人,畢竟太監負責照顧皇子皇孫們的日常生活起居,有的太監還要負責教授皇室子弟們文化知識,從小一起陪伴,因此關係密切,感情也深厚。
做太子放風箏時,太監幫你牽著線,讓你歡呼雀躍;當你口渴時,他就站在你身後,開啟瓶蓋等著你喝水,等你喝完了,他又把瓶蓋蓋上;當你困頓時,他立刻四肢著地,任由你當馬騎,並且你還可以“駕!駕!”肆意驅使他!這就是宮裡的底層太監,因為服侍皇子皇孫的太監地位不高,只有小主登基才有盼頭。
換著你是皇帝,你是喜歡從小順從你,從小到大無話不說,對你言聽計從的玩伴,還是喜歡那些表情嚴肅,有事沒事諫言,經常批評你,指著你鼻子呵斥的大臣?
不用說,你肯定會親近兒時的玩伴,這就是太監得皇帝寵信的原因。由於朱祁鎮和太監們的關係好,因此,朱祁鎮和王振的關係也特別好,這一制衡大臣的體制,自然而然就造就了明朝太監的權力幾乎沖天。同樣,明王朝276年間也出現了其他專權的大太監,比如汪直、劉瑾、魏忠賢等,也就不奇怪了。
後來,王振竟做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就相當於皇帝身邊的私人秘書,掌握了皇帝的“批紅”權。
明朝“正統”14年(西元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從四個方向對大明帝國發動了進攻。而大明皇帝朱祁鎮這一次卻要御駕親征了。這無疑是朱祁鎮的腦袋被門夾了一下,也許正是王振搗的鬼。
也先進攻大明的訊息傳到京城,大臣們一片緊張,趕緊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對策,但有一人十分興奮,這人就是王振。朝廷大臣紛紛上書反對皇帝親征,說皇帝出征有生命危險,萬一皇帝掛了,以後誰來主政朝廷,派兵部尚書去就即可。王振不聽,皇帝也不聽,因為皇帝聽王振的。
王振有自已的抱負,這是個揚名天下的好機會!王振打聽到,瓦剌部進攻大明,卻只有兩三萬人,而大明有二十萬軍隊(一說有五十萬軍隊,十個對一個,不要說打,捏也要捏死你。到時候大軍班師凱旋,王振便可揚名立萬。但是,王振不明白蒙古人全是騎兵,而明軍卻多為步兵,打起野戰來會很吃力的。
王振的老家蔚縣就在大同(今河北附近,屬大同府管轄,戰爭間隙可攜皇帝及幾十萬軍隊回到老家,一來感謝皇恩浩蕩,二來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可抖抖威風。做太監做到皇帝第一他第二,確實也不容易。
王振知道,光他要皇帝親征,諸大臣不會同意的,會遭到激烈反對,只有慫恿皇帝同意,而又由皇帝親口說出,大臣們才不會反對,反對也是無效。
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朱祁鎮也二十三歲了,卻是個沒腦子的皇帝,就這樣被王振裹挾著,踏上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次“御駕親征”之路。這是他第一次錯。也不是說皇帝不能御駕親征,而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就有很多皇帝都是御駕親征的統帥,這要看你的軍事素養,政治智慧,統兵能力以及當時的國力?
朱祁鎮的高爺爺朱元璋,滅陳友諒,誅張士誠,弒王保保,哪一次不是揮刀上馬“御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