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朱元璋統一天下重塑漢族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並提到加強文化自信有助於避免亡國滅種。
每當後人提及明朝,都會覺得很奇葩。對於明朝,人們印象中只有“不愛上朝的皇帝”及“殘害忠良、一手遮天的太監”,但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亡國之君朱由檢,明朝皇帝們各個都與眾不同,性格鮮明得奇葩。
其中的六個皇帝尤其個性奇倔,各有其獨具特色的統治鐵腕或人格痼疾。在明朝276年曆史中,明朝在這六個奇葩皇帝的統治下,國家政治體制、內外政策的確立、實施及流程一變再變,反應出了以明朝為典型代表的中國兩千年來“大一統封建王朝”的國運演變,剖析了明朝“開局一個碗”和“結尾一根繩”的邏輯。
這六個明朝皇帝的事蹟,分別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紫禁城建造者明成祖朱棣、游龍戲鳳的男主角明武宗朱厚照、修仙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不愛江山卻愛木工的明熹宗朱由校、以及因過於勤政而亡國的明思宗朱由檢(即在煤山上吊自殺的崇禎皇帝)。這六個明朝皇帝的人生經歷說明了“天道”不及“定數”。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僅文治武功了得,而且還很有統治手腕,如“大興文字獄”。雖說大明朝堂如同集市般熱鬧,朝臣之間意見不合可以互懟,而皇帝老子也樂得看官僚內部互相爭鬥,覺得不會讓官僚們聯合起來抗衡自己的皇權,但朱元璋有時候也會在意玩弄文字遊戲,因為他出身地位,內心敏感。
據說,野史中有一些故事,說是朱元璋最忌諱被提舊事,因為他以前不僅做過和尚、乞丐而且還起兵造反,所以一聽到“禿”、“光”、“賊”這樣的字眼或者同音字,就不高興了,以為是在諷刺自己,就要殺人。
然而,也有史書記載顯示,他並不諱言自己貧寒的出身和悲慘的少年經歷。在平常,他更不吝於以其身世和人生體驗來訓導諸皇子,使他們勿忘家本,估計是家醜不外揚。其實是自己可以說,別人說不得。
為此,朱元璋設立了“錦衣衛”,目的就是暗中監視哪些人在故意說自己的“醜話”和“壞話”,並將錦衣衛凌駕於法律之上,純粹聽命於皇帝並由皇帝本人掌握,專事刺探、偵緝、告密,且可繞開法律直接抓人、秘密刑訊直至將人處死。雖然朱元璋後期發現錦衣衛做壞事太多而將其廢除,但後來被明成祖朱棣恢復。
此外,朱元璋盡殺開國元勳,也是為了穩定老朱家的強勢地位,避免自己百年後造成孫子大權旁落。
當初,追隨朱元璋起兵的諸將及文臣,除少數死於軍中,其餘要麼罹於獄禍,要麼被賜自盡,要麼疑為朱元璋毒死,能得善終者似乎僅湯和一人。事實上,像劉邦、朱元璋這樣布衣出身的皇帝,登基後與當初一併起義的兄弟手足相殘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畢竟從社會底層殺出重圍者,其心理扭曲程度無法形容。
朱元璋誅殺大臣的後果就是繼任者無人可用,最後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被四叔“燕王”朱棣輕鬆奪取了皇位。也許,這是朱元璋做夢也沒想到的。不過,既然皇位由孫子傳回兒子,仍在老朱家手裡也無所謂了。
與此同時,朱元璋 “約束勳貴官吏極嚴,實未嘗濫及平民”。 朱元璋對官吏極其殘酷,最著名可能就是貪汙達到60兩白銀就要被剝皮揎草的規定,這反映了朱元璋對官僚集團的不信任,並極端仇視貪官汙吏。
但洪武年間清丈土地,興修水利,獎勵農耕,減免賦稅,殺減貪風,改良吏治,使老百姓得利受惠。由此可見,朱元璋是“獨夫”而不是“民賊”,即使將所有權力集於一身,卻也沒有做出什麼禍國殃民的壞事。
但是,朱元璋最慘重的失敗在於,他別出心裁且身體力行地想要證明既當“獨夫”而又不當“民賊”的政治路線,卻被事實徹底否定了,因為他的兒子篡奪孫子的皇位,而玄孫輕敵冒進致敗軍覆師,還做了俘虜。
其實,明朝自“洪武帝”朱元璋開國以來(西元1368年在江蘇南京稱帝,至“宣德帝”朱瞻基當政,已經前後延續了5代。中間除了“建文帝”朱允炆因為強行削藩,動了其四叔“燕王”朱棣的“乳酪”,讓後者在惱怒之下起兵造反,並被朱棣借“靖難之役”強行推翻並取代之外,其他皇帝基本上也還算是個個都有所作為的。
首先,朱元璋在江蘇南京稱帝后,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接著發兵北伐,用武力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為“大明帝國”以後的歲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乃有目共睹,不必多說。
“燕王”朱棣在成功奪權上位後改年號為“永樂”,並在位期間繼承其父朱元璋“八徵漠北”而“五徵漠北”,並全力支援鄭和五次下西洋,促進了明朝與東南亞各國的貿易和友誼,固化了明朝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
與此同時,號稱“成祖”的朱棣也完成了以“禮部尚書”兼“首輔大臣”解縉為首編撰《永樂大典》的工作。
解縉一生最大的功績是他親自主持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這也是解縉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大貢獻。作為編寫此書總負責人的解縉,他白天參與朝政議事,晚上參加修纂,統領全書,孜孜不倦。
解縉學識淵博,才華卓著,領導3000纂修人員得心應手,並且親自翻閱資料,查檢經典,認真補寫、勘校無錯。經過四年的通力合作,書稿在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11月編輯就緒,由朱棣親自撰寫序言。
這部卷帙浩繁規模龐大的類書計有22877卷,凡例、目錄60卷,裝訂成11095冊,共3億7千萬字,輯入經、史、子、集、釋藏、道經、北劇、南戲、平話、醫學、工技、農藝、志乘等各類著多達作七八千種。
《永樂大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譽為編纂最早,規模最大、內容最廣的“百科全書”。解縉除了主編纂《永樂大典》之外,他還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並且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解縉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詩歌、書法、散文等方面也很有成就。他才氣橫溢,下筆不能自休,尤工五言詩,現存詩五百餘首。他的古體歌行,氣勢奔放,想象豐富,逼似李白,而律詩絕句,亦近唐人。他又擅長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用筆之精妙,出人意表。
他的著作有《白雲稿》、《東山集》、《太平奏疏》等 。現留存下來的有《解文毅公集》十六卷及《春雨雜述》一卷,《古今烈女傳》三卷。解縉學識淵博,才華卓越,為官清正,建樹頗多,尤其在文化方面做出了極為有益的貢獻。解縉是歷史造就的一代“風流”,又是專制毀滅的一大“英才”。
解縉生於西元1369年,卒於西元1415年,字大紳,又字縉紳,號“春雨”,又號“喜易”,為後世江西吉水縣文峰鎮人。解縉自幼穎悟絕人,又受父母的良好教育,年少才盛。5歲時,其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時,能賦詩且有老成語;10歲時,日誦數千言;13歲時,能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世稱其“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