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天地任我行之二> 第363:不懂官場厚黑,強當官者下場悽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63:不懂官場厚黑,強當官者下場悽慘 (1 / 2)

上回講到崇禎帝決定在全國大力發展“格致之學”,卻打算歸入到“魯班門下”,並順便網羅“科技人才”。

武之望是明朝嘉靖年間生人,但至崇禎朝時,已經年過七旬了。其人生歷經六朝(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為官也歷任四朝(萬曆朝進士),也算得上是大明朝真正的“元老重臣”了!

武之望有兩個特長,第一是在儒學上,他有很高的造詣。由於他是陝西人,也因此被人讚譽為“關中鴻儒”,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做個思想家、教育家或文學家,都沒有問題,關鍵是他做官不懂變通,很吃虧。

武之望的第二個特長,是在醫學方面的造詣很高超,尤其擅長婦科醫學,還專門著有《濟陽綱目》、《濟陰綱目》這兩部醫學名著,是一妥妥的著名醫學家。但這對他的仕途沒啥幫助,因為醫官乃兩碼事!

實際上,武之望的官途不算特別突出,但也沒有太大波折,雖然曾因憤恨官場黑暗,而辭官歸鄉十多年,但憑藉資歷,至明末天啟四年(西元1624年)時,他也能順利做到了登萊巡撫(從二品)的位置上。

此時的武之望已經72歲了,在古代社會里已算是高壽,完全可回家養老了,畢竟人生七十古來稀啊!

但老當益壯的他,卻一定要繼續為官,或許他在研究儒學和醫學之外,還有一顆繼續攀登官場高峰的心,畢竟沒進過內閣,就算是一種遺憾,所以他一把年紀了,也要硬撐著在明朝官場上繼續打拼一陣子。

這是個人理想,也無可厚非,可明末時期的登萊巡撫不好當,因為要監管皮島駐軍,參與遼東方面軍事工作的,況且遼東在明朝中後期屬於“山東省”管轄,這對於儒學家和醫學家來說,確實是有些困難了。

因此,他在登萊巡撫任上,跟明軍駐皮島的主帥毛文龍的關係處理得相當糟糕。雙方對軍事工作的理解無法苟同,而武之望在登萊巡撫任上的工作成績,也完全沒法跟其前任袁可立相比,只知道跟毛文龍互相彈劾,無法共事。也正因如此,武之望老頭兒的登萊巡撫只當了一年零九個月,就被朝廷調離他處了。

他被調到南京為官,任六部侍郎,屬正三品,其實是降級使用,而且還是南京的六部,這算閒置了。

對於武之望來說,這也沒什麼,反正一把年紀了,也該養老了,到天啟六年時,他還一度因病乞休。

但到了崇禎元年,崇禎皇帝要起用他。可是,已經高齡到76歲的他又堅決復出了,而且還被派到陝西當“三邊總督”,也就是明朝時期專門督察陝西、甘肅、寧夏三省軍務的“督撫大人”,算得上是“封疆大吏”。

“三邊總制”是明朝特有的一個官職名稱,後改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按照《明史•職官志》的記載,像“三邊總制”這類“督撫類”武官是沒有具體品級的,擔任的人的品級有多少,那是要看他帶的其他“官銜”的品級來看,比如帶“左都督”官職的,那麼他就是“正一品”;若帶“兵部尚書”銜的,就是“正二品”的官職了。

崇禎朝的“三邊總督”可不好當,因為後來所爆發的席捲全國的農民大起義,就是從陝西開始爆發的。

而農民起義軍中,很多早期領導人其實是“三邊”的邊軍出身,因為“缺餉”鬧兵變,然後乾脆造反起義。

武之望同樣也沒能解決邊軍缺餉的問題,甚至有野史說他參與了剋扣軍餉之事,但也存在疑點,畢竟七老八十,能活幾年?他上任“三邊總督”僅半年後,治下就鬧出了“固原兵變”(“三邊總督府”就在固原)。

兵變後的明軍士卒們,很輕易就轉變成“流賊”,使陝西糜爛,而武之望對此卻毫無解決辦法和能力。

於是,在“固原兵變”發生僅三個月後,感覺無法對朝廷交代的武之望便自殺身亡了,但死時已77歲高齡!如果武之望在70歲後,能夠老老實實致仕,憑藉其儒學和醫學上的成就,其實他的人生應該很圓滿。

可惜,他為官的心思一點都不弱,終於讓自己這樣的科學家式的官員,被自己的固執搞得晚節不保。

與武之望相比,孫元化也是明朝萬曆年間生人,但他一輩子在功名一途上僅止於舉人,跟武之望的“二品大員”沒法比。這不是他不夠聰明也不願學習,而是他的興趣在別的科學技術上,對寫八股文不感興趣。

簡單說,孫元化如果出生在後世,那他就是一個文科成績不怎麼樣,但理科成績很好的技術型人才。

按理說孫元化這種不專注於科舉考試的人,其仕途畢竟難以一步步晉升,但因明朝後期情況特殊,反而讓他官途不差,其人生的最後一個官職竟是“登萊巡撫”,以舉人之身獲得從“二品的”官位,相當厲害了!

這一切,只是因為他專注的技術是“火器技術”,而專為戰爭而生。在明末,這樣的人才值得被提拔。

孫元化是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學生,跟著徐光啟信奉天主教,也跟著學習西式的科學知識。其所學的西式科學中,又以研發火器最為擅長,特別是研發和鑄造“火炮”的技術在當時並不比西洋人差多少。

明朝天啟年間,在讓整個大明朝振奮不已的“寧遠大捷”中,明軍賴以發威的武器便是擺在寧遠城頭上的十多門大炮和炮臺,這就是按照孫元化的意見修築和擺放的“紅夷大炮”,即仿照葡萄牙人的重型火炮。

崇禎三年,孫元化被人舉薦,擔任了“登萊巡撫”。在任上,他還組建了一支有20多個外國人(估計是葡萄牙人)參加的僱傭軍,專門為轄下的軍隊擔任炮手,以及幫助他研發火炮。這也是很有創意的舉措。

另外,他還抱著善意,接納了從皮島逃到登萊地區的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原毛文龍麾下的將領,讓其在自己的麾下為將。沒成想,他這一善意的舉動,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還不如上任武之望。

崇禎四年,在遼東地區,明朝和後金之間打響了“大淩河之戰”,明朝因戰事不利,從各地調派軍隊出關救援。孫元化也派出了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人,先走陸路向西千里,再折返北上遼東參與此戰。

但是,孔有德等人率軍行進到吳橋時,因和當地士紳發生了矛盾,一怒之下發動了兵變,竟造反了。

孔有德等造反後,一路殺回登萊地區,孫元化應對不利,拒絕聽從登萊總兵張可大正確的平叛意見,以至登萊明軍大敗,連自己都被俘虜了。對此,《明史•張可大傳》中就有如下記載: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