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袁崇煥率領手下眾將與遼地各部落首領、特使在大帳中開會,討論如何有效地治理好遼地?
成化年間,明朝廷聯合李朝軍兩次征討“建州女真”,使原本強盛一時的“建州女真”衰落了。有威望、號召力、能統轄建州各部一致行動的首領都死於這兩次戰役。此後多年,“建州女真”處於分散、衰弱狀態。
在異時空,關於“成化犁庭”的前因後果,無非就是東北苦寒,物資奇缺,養不活太多人,而“建州三衛”在得到明朝扶持後迅速崛起,但為了繼續發展壯大而去搶掠明朝邊地,殺戮漢民。這就徹底惹怒了明朝。
到了明朝正統七年(西元1442年)二月,朝廷(明英宗朱祁鎮)同意了朝臣們的奏請,於是“分建州左衛,析置建州右衛”。並且,此事在《明實錄》中記載如下:“分建州左衛,設建州右衛。升‘都督僉事’董山為‘都督同知’,掌‘左衛’事;‘都督僉事’凡察為‘都督同知’,掌‘右衛’事。董山收掌舊印,凡察給新印收掌。”
至此,“建州女真”就出現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即所謂“建州三衛”。當時,掌“建州衛”印的李滿柱娶阿谷(董山之兄)孀婦為妻;掌“建州左衛”印的董山娶李滿柱之女為妻;而“建州右衛”印信則歸董山之叔凡察收掌。“建州三衛”同居蘇子河、婆豬江,是建州女真氏族聯合體(部落聯盟)形成的標誌。
董山獨掌“建州左衛”事時年僅23歲,有勇有謀,誠心敬奉明廷,並於25歲時晉升為“都督同知”。天順二年(西元1458年),明廷又升董山為“左都督”,不斷晉級加官,地位在各衛首領之上,威震女真各部。
明英宗正統年間(西元1436年——西元1449年),因發生了“土木堡之變”,使得大明帝國開始走出繁榮的時代,導致朝政日見腐敗,邊官撫安無方,濫殺貢使,而且貪賄成風,於是引發董山等人嚴重不滿。
天順八年(西元1464年),明廷以“海西”、“建州”入貢人數過多,限令“建州”、“毛憐”等以百人入貢;而“海西”等衛所也僅許30到50人入貢,且入貢須經過邊關查驗後才允許入京討錢。這種對女真各部的限制政策更加引起女真人不滿。於是,董山等集結建州、毛憐、海西等部,統兵1.5萬餘人,以“寇掠”來報復。
為了達到掠奪人、畜與財富的目的,董山、李滿柱對明朝採取“陽為效順,陰為抄掠”的兩面手法,表面接受招撫,但暗地裡繼續犯邊。《明實錄》景泰二年(西元1451年)記載:建州等衛女真都督李滿柱、董山等,自正統十四年(西元1449年)以來,乘間竊掠邊境,遼東為之困敝。至成化年間更是大肆搶掠。
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五月,巡撫遼東“左僉都御史”滕昭等奏報:“虜寇累入開原境搶掠人畜。”六月,巡撫遼東太監李良等又奏報:“虜入灰山等處剽掠人畜。”九月,建州右衛女真“擁眾六千分掠開原、撫順、瀋陽、遼陽等處”。這說明,“建州女真”自從被朝廷拆分成三部分後,經過彼此聯姻,整體實力大增。
成化三年(西元1467年)三月,鎮守遼東太監李良等報稱:“達賊屢入邊境,殺虜官軍人畜及器械財物”。四月,董山等又“糾合毛憐等處夷人侵犯邊境,虜掠人畜,自開原以及遼陽六百里,數萬餘家,率被殘破。”由於“建州女真”屢次犯邊,嚴重威脅了明朝在遼東地區的統治,因此朝廷裡有不少大臣怒火中燒。
同年,明廷命錦衣衛“帶俸都指揮”武忠帶著成化帝朱見深的敕諭出使“建州女真”。董山等表示悔罪以順皇帝之氣,還承諾給還所掠人口、財產,而且親自和其他頭目赴京,貢獻馬匹、貂皮等遼東特產。
董山等“建州女真”頭目到北京後,竟得以讓成化帝到宮外迎接,並由禮部官員宣讀了成化帝的敕諭:
“爾等俱是朝廷屬衛,世受爵賞,容爾在邊住牧。朝廷何負於爾?卻縱容下人,糾合毛憐等處夷人,侵犯邊境,虜掠人畜,忘恩背義?論祖宗之法,本難容恕。但爾等既服罪而來,朕體天地好生之德,姑從寬宥。今爾回還,務各改過自新,誡傷部落,敬順天道,尊事朝廷,所掠人口,搜訪送還,不許藏匿。若再不悛,必動調大軍問罪,悔將何及!其省之戒之,不許仍前為非!”
“敕諭”實際上是對建州女真頭目的警告,讓他們“改過自新”,“尊事朝廷”,“不許仍前為非”,否則,“必動調大軍問罪”。董山等人經通事翻譯,明白其意,都表示願意服罪。
然而,在明朝賞賜問題上,董山等貪求無厭,強索蟒衣、玉帶、金頂帽等,還揚言回去後,要糾合“海西”、“野人”等女真部落一起來繼續搶掠明朝邊境。這就直接導致了明朝毅然出兵征伐女真的“成化犁庭”。
同年七月,禮部主事高岡呈上了“討女真二策”,建議將董山等扣留在遼東,成化帝朱見深也採納了此議。八月,董山等由京師返回,途經廣寧(今遼寧北鎮),被總兵官趙輔等拘留。董山等216人被拘留在廣寧,其家屬數人被放回,讓他們去通知本部落的其他掌權者,立刻無條件歸還掠去的漢民人口和財產。
董山等人感到莫名驚詫,怒不可遏,一面罵朝廷背信棄義,出爾反爾;一面“袖出小刀,刺傷通事”。
對此,總兵官趙輔急“令甲士捕擒之”。而留在驛館內的另外100多個女真各部落首領得知事情有變後,“亦各持刀亂刺館伴兵卒”,殺出驛館,均被早已安排好的明軍截住,當場打死了26人,其餘的也都被擒。
總兵官趙輔、李秉認為,事已至此,對“建州女真”的征討已然不可避免,畢竟這可是皇帝老子的命令。於是,明憲宗成化帝得到奏報後,一面命趙輔、李秉即刻進兵“建州女真”,一面派人往遼東告諭“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等部落,以阻止他們與“建州女真”結盟,並要求他們協助朝廷討伐“建州女真”的惡行。
明憲宗成化帝釋出敕諭,下令征討:“祖宗以來,設立‘建州三衛’,俾其近邊居住,管領部屬,為我藩屏,授之爵秩,賜以冠帶,及其朝貢,屢加宴賞。朝廷推恩於彼,亦已厚矣!
乃者‘都督’董山等忘恩悖義,輒率醜類侵犯我邊,殺掠人財,不可勝計!朕體天地之量,不即加誅,遣使招諭,令還所擄人口,赴京謝罪,與其自新,彼來朝貢,待之加厚。
豈期各虜陽為順從,陰懷不軌,與其黨類意圖內外應援,侵擾邊方,為惡愈甚!似此譎詐反覆,神人共怒,天地不容!朕不得已,遣將率師,往正其罪。重念爾等素守臣節,今又遣人隨‘都督’武忠來朝,朕甚嘉悅。自今‘建州三衛’逆虜,或使人誘引爾等為惡,或奔竄爾處藏匿,爾即盡數拘執送來。
若能統率爾眾,與我大軍相應,彼此夾擊,剋期剿滅,則朝廷大加賞賚,必不爾吝。爾等其省之圖之。”就這樣,明朝在跟“海西”、“野人”等部落提前打過招呼後,便於成化三年(西元1467年)九十月間,由李秉、趙輔率明軍進攻“建州女真”。與此同時,“海西女真”與“野人女真”在接到朝廷命令後也保持配合。
具體進軍路線分為五路:李秉、趙輔統兵2.6萬人為中軍,“自撫順,經薄刀山、粘魚嶺,過五嶺,渡蘇子河,至古城”,即前往董山的‘建州左衛’居地;右翼軍由總兵官韓斌率領,經連山關、通遠堡進入靉陽邊至女真地區;李朝派遣‘中樞府知事’康純、魚有沼、南怡等人,統兵萬人,從東路堵截“建州女真”退路。
藩屬國朝鮮李朝的軍隊也兵分兩路:右路大將南怡,自滿浦入攻婆豬江;左路大將魚有沼自高沙裡入攻兀彌府。大明與李朝兩軍約期於九月二十九日會師。
但是,李朝軍於二十六日就先期攻入兀彌府(遼寧桓仁五女山城),突襲李滿柱等“建州女真”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