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喀部”屬於“東海女真”,生活在後世的吉林渾春一帶;“虎爾哈部”屬於“東海女真”,生活中在後世黑龍江省寧安一帶;“兀迪哈部”屬於“東海女真”,生活在在後世的黑龍江省衣蘭一帶;
“尼瑪查部”屬於“東海女真”,生活在後世俄羅斯境內阿穆爾斯克一帶;“窩集部”屬於“東海女真”,生活在後世俄羅斯境內希霍特山以東;“綏分部”屬於“東海女真”,生活中在興凱湖周邊;“苦烏部”也屬於“東海女真”,生活在後世俄羅斯境內的庫頁島上。儘管這些女真人生活狀態很原始,但並不妨礙其與外界交往。
不過,後世也有人堅持認為東北“女真族”並沒有八大部落,而只有三大部落而已,分別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這三大部落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也彼此征伐,但仍以“建州女真”的實力最強。
早在元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祖先原本居住在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是“胡裡改”(即“烏德蓋人”、“斡脫憐”二個“萬戶”的部族族民(部落成員),其蒙古酋長分別為“阿哈出”與“猛哥帖木兒”,後歸附明朝。
明朝嘉靖年間(西元1522年—西元1566年,“建州女真”的先民們分散聚居於遼東的東北邊“建州衛”附近,即分佈在明朝的“撫順關”以東。與此同時,“海西女真”則散居於明朝的“開原城”以北的區域範圍。
當時,明朝在他們新的聚居地設定了三個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即“正統三年”設立“建州衛”,“正統五年”增設“建州左衛”,“正統七年”又增設“建州右衛”,任命各部首領為“土司”(土官),依照舊俗,各統其屬。
當然了,也有人說“建州女真”在“凡察”前也是“野人女真”,但在“成化犁庭”後,“建州女真”才被“馴化”。
當初,“建州女真”的祖先蒙古人“猛哥帖木兒”死後,“建州左衛”由他弟弟“凡察”掌管著,但猛哥帖木兒有個兒子叫做“董山”。董山名乃音譯,又稱充善、童倉。董山有三個兒子:妥羅、妥義謨、錫寶齊篇古。
至於努爾哈赤的父親則是塔克世,塔克世的父親是覺昌安,覺昌安的父親是福滿,福滿的父親則是錫寶齊篇古。所以“董山”是努爾哈赤的“五世祖”,而“努爾哈赤”在“通古斯語”(滿蒙通用語)中即“野豬皮”。
在異時空的明朝正統五年(西元1440年),“建州左衛”的凡察、董山等人為了躲避“野人女真”進犯,便率領部族遷移到了“建州衛”的首領“李滿柱”這邊,與之一同居住在蘇克素護河流域,只是暫時相安無事。
“凡察”是“董山”的叔叔,但在“猛哥帖木兒”死後,兩人則一直在“爭奪建州左衛”的首領。因此,為了安撫他們,明朝又設立了“建州右衛”,並由董山來統領。由於叔侄倆同為明朝的“都督同知”,因此“建州女真”就被朝廷強行拆分成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三個部分,而這也就是“建州三衛”的根本由來。
後來,明朝又應董山的要求而開設“馬市”即“未幾徇董山之請,特開‘撫順關’,為建州專設馬市。”《清朝前紀》中有上述描寫。但遼東苦寒,無所產出,三衛人眾生活困頓,即使開設互市,還是窮得不像樣。
窮瘋了,咋辦呢?只有去搶劫,去哪搶呢?北面有死敵“野人女真”,比建州還窮,西面是比女真更狠的蒙古,比建州更能打,那就只有南面的大明瞭,既富又比蒙古好搶,就像幾百年後努爾哈赤做的那樣。
於是,建州女真糾合其他部族,先後殺掠明朝在遼東的邊民數萬,搶奪漢人百姓的財物不計其數。據《建夷考》中說:“董山糾毛憐、海西諸夷,盜邊無虛月。”光是成化二年(西元1466年)和成化三年,建州女真連年犯境。成化三年從一月到三月,甚至連續兩次入犯,明朝“都指揮史”鄧佐在交戰中中伏陣亡。
明朝成化帝朱見深是個鷹派君主,如何能忍蠻夷造次?於是下詔:“搗其巢穴,絕其種類”。注意,“絕其種類”四個字,這基本就是“屠殺令”了,可見朱見深強硬到什麼程度?他這是要透過屠殺來永絕後患了!
於是,明憲宗朱見深派“武靖伯”趙輔領兵五萬,兵分三路進剿“建州女真”各部落聯軍,同時,成化帝朱見深還令“藩屬國”朝鮮也必須出兵協助圍剿女真人,因為這些女真人得了朝廷的好處竟被養成了“白眼狼”。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贊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