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註定的多事之秋。乾武十八年十月,江南暴發貪汙大案。以齊州九門提督為首的官吏私吞了江南富庶之地運送往西北前線的大批糧草、財資,涉案人數眾多,史稱“鸞倉案”。
太子臨危不亂,欽點賢禹王與馮清明兩人為欽差,前往江南巡查。兩月之後,欽差回京覆命,將一眾貪官盡數押送進京,在早朝之上向太子奉上厚厚一摞宗卷。太子首先下旨,派遣京城先鋒軍,將被私吞延誤的糧草緊急押送上北疆,萬事以前線為重。隨後,他再次頒旨,將涉嫌貪贓的一百二十名大小官吏,全部抄家問斬。
這其中,鉅貪的、按律當處死的不過寥寥幾人,剩下的,罪不至死。尤其大部分的官員,他們不過是跟著上司撈了點油水,所得甚少。而太子鐵腕處置,將所有人一刀切,也不管誰該死誰不該死。
在江南貪官被連根拔起的同時,太子處死大批官員引來朝臣反駁。許多臣子上書道:“國家內憂外患,太子又掀起血腥風雨,恐會造成更深重的內亂。”左丞相則勸誡他,問他當年提出的“仁義最重”,是否出爾反爾。
太子堅持己見,回答道:“寬恕並非是仁義,殺戮也並非是不仁。”
隨後,太子頒下第三道旨意。從罪臣的府邸中抄出的鉅額財物,平分三份,一份用於囤糧鑄兵,應援北疆。兩份充盈國庫,全國減免半年賦稅,蜀州、甘肅、通州等地減免一年。
因著連年征戰,賦稅的高攀越發令百姓難以承受,民間雖不至於爆發起義,怨聲載道卻是真的。而如今前線戰況惡化,賦稅也不知會高到什麼地步,長此以往,最後真的逼得百姓造反並不是不可能,那時候就真的完了。太子旨意一下,舉國歡騰,秦國子民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對皇族的怨恨果然少了許多。
百姓們齊聲稱頌太子治國有方。
前線的訊息,接連不斷地傳進宮中。
拓跋弘御駕親征後,將士們計程車氣果然大增,挽回了先前頹勢。乾武十九年三月,燕州收復。
這一年的端午節,宮中難得地辦了大宴。自從與蒙古決裂後,秦軍在戰場上一敗塗地,太后病逝雪上加霜,宮中兩年不敢舉辦喜宴。如今皇帝親征收復了些城池,上官皇后和淑妃兩個商議著,終於做主辦了一回端午節,添點喜氣。
然而就在夜宴當晚,吳王拓跋珷無視宮中禁令,漏夜離宮。
皇后當天晚上就急瘋了,派出暗衛滿京城地尋找吳王,生怕他是被敵國的刺客給擄走甚至暗殺了。屆時皇帝回來,她交代不了這個事,後位也別想再坐下去了。皇后找了兩天渺無音訊,太子和淑妃都給嚇著了,結果第三天的時候京城守軍中傳來訊息,道吳王從木蘭圍場的兵營中領了三萬精兵,騎馬往北征戰去了。
宮中人都傻眼了。皇帝離宮,端旭王幾位皇族隨駕出征了,留在宮廷裡的除了太子,就全是女眷。上官璃又急又氣,吳王就是個十歲的小屁孩,他能懂什麼?還領兵北上助戰?他一個皇子,身份亮瞎人眼,莫說在半路上被刺客截殺的機率非常高,到了西北他是助戰還是添亂呢?
皇后立即命人帶了她的鳳令、鳳印快馬加鞭地去追吳王。當然她追不上了,吳王雖然年幼卻很能吃苦,兩天兩夜不眠不休,領著手下將領們翻山越嶺,早走出了千里地。
監國的太子對此事也沒有辦法,最後他和皇后兩人一同寫了摺子,奏稟給北疆的皇帝,囑咐了人去接應吳王,若是接到了就快送信回來報平安。
在面子上,皇后是吳王的嫡母,太子是吳王親弟弟,但他們都是各懷心思的。事情到了這個地步,皇后不再理會了,淑妃與太子則心中惱恨。
吳王為什麼要領兵北上?難道他不明白戰場的殘酷嗎?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年紀尚小、武學不精,在亂軍中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自保嗎?難道他不怕死嗎?
皇族都是最貪生怕死的,吳王冒這麼大的險,當然是為了獲取戰功以備將來奪嫡。
眼睜睜看著自己六弟穩坐東宮位,將來理所當然地接手大秦江山,他不甘心。
但如今東宮地位穩固,太子與他年紀相仿,才華勝於他,他除了兵行險招沒有別的辦法。他需要用賭命的法子,讓父皇看到他的出色,給他希望與機會。
備註:【1】春秋戰國之際,和氏璧幾經流落,最後歸秦,由秦始皇製成玉璽。秦滅後,此玉璽歸於漢劉邦,成為漢朝國璽。公元九年,王莽篡位登基後,向自己的姑母,漢元帝皇后王政君索要國璽。王政君痛哭大罵王莽,將國璽砸在地上,國璽從此缺角,用金子彌補。
這個史料後來遭到反駁,有學者提出和氏璧和漢朝玉璽並不是一個東西。
本站訪問地址任意搜尋引擎內輸入:紫幽閣即可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