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書香門第,武舉奪魁,談起道國家大義,便是慷慨激昂。
陳大舉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也總會有這樣的自豪感。
他暗自歎服,在明朝大廈將傾的時候,還有這樣的“衛道者”。
“翁兄真是頂天立地,時刻心懷社稷,令小弟佩服萬分,佩服!不知有何關照小弟的啊?”
他小時候就聽明清史學教授藍觀古說過,在南明都城——南京失陷後,“弘光帝”朱由崧被叛軍田雄強行登船挾持。翁之琪阻攔不及,眼睜睜看著主子被擄走。
慟哭不已,拔尖自刎,自沉於蕪湖的板子嘰。
足見其忠。
陳大舉最是佩服忠勇的人,此時能見到翁之琪本人,聽其一番慷慨陳詞,可見歷史對他的評價還算符合。
不過還是覺得他忠勇有餘,心思素質似乎差了那麼點意思。
不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嗎?
這種自殺來表明忠誠的事情,他陳大舉是萬萬不會去做的。
不過對於忠誠的人,他還是很敬佩的。
翁之琪對於他剛才臨危之際,表現出來對女人的保護,和臨場應變能力,以及狠辣的手段那是極為欣賞。
雖說陳家富家一方,有能看不上軍中的差事。武人位輕,陳家老爺也不會讓子弟成為武人。
但他此時正是用人之際,還是想試一試,把陳大舉納入麾下。
繼續說道:
“我與令尊陳博達陳老爺,也有幾分交情,貴府祖上曾有一門三狀元的偉業功德。如諾賢弟有志於在軍中報效朝廷,何不來舟山大營和愚兄一起清除海寇,保一方太平呢?”
陳大舉啞然失笑,不知道如何應答才好。
畢竟自己剛到這亂世之中,對大明的歷史,也只是比普通人瞭解多那麼一點而已。
可不敢這麼快就隨意站隊,免得稀裡糊塗丟了性命。
便信口說道:
“翁兄說得極是,不過此事事關重大,我還得與家父商量。”
翁之琪顯然對他是極為的喜歡,不厭其煩,甚至有點勢在必得的說道:
“如今朝廷不缺舞文弄墨,只會紙上談兵,勾心鬥角的文人雅士。缺的正事像大舉兄弟這樣的熱血男兒。剛才賢弟對那些東瀛浪人略施懲戒,便讓城中百姓大快人心。如果你我兄弟能一起將海寇和這幫為禍百姓的東瀛浪人驅除出我大明海域,豈不快哉。”
陳大舉只好連連點頭稱是,沒毛病,他說的一點都沒毛病。
但是發展的前提是生存。
只有先在亂世中先生存下來,才能在將來一展拳腳,圖謀發展的機會。
軍中生涯,不僅讓他更加赤膽忠心,也讓他學會了謹慎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