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
“嗯……”
···
“皇帝,是覺得過去這些年,關東地方郡縣在廣遷天下豪傑,以實關中、以固國本一事上,不夠盡心盡力?”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竇老太后如是一問,算是正式拉開了這場發生在漢家兩位‘皇帝之間’,關於劉榮這一朝陵邑制度的會晤。
——在先帝,即孝景皇帝劉啟的陵邑:陽陵邑尚還‘空置’,尚還能容納數萬關東移民的前提下,當今劉榮依舊決定為一氣呵成,直接為自己建造一個可容納二十萬人的茂陵邑!
若是換做尋常人,肯定會覺得劉榮是瘋了!
要知道整個關東,算上北方燕、代、趙,西南巴蜀、漢中,乃至於南方百越,總共也才兩千萬不到的人口!
一次性遷移超過二十萬關東地方豪強,什麼概念?
兩千萬人裡抽二十萬——百分之一的比例!
關東平均每百人,就要有一人因為‘尾大不掉’‘魚肉鄉里’‘二千石不能治’,而被強制遷移到關中!
這個比例太誇張了。
要知道地方豪強,之所以是‘豪強’、之所以能‘二千石不能治’,恰恰是以為他們手中,積攢了數縣,乃至一郡、一國的小半財富;
除了財富,他們還有與財富相匹配的、錯綜複雜的黑白兩道人脈。
最後,便是除此之外——除了能庇護他們的人脈、保護傘外,他們也同時具備守護自己財富、產業,以及勢力的能力。
說好聽點,是‘童僕千百人’;
說難聽點,那就是為禍一方,鷹犬走狗無數。
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平均每百人當中,就出一個?
真要只是‘百裡挑一’的比例,那也就不至於將他們,說成‘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強地頭蛇了。
——在郡縣地方,二千石,可是和‘郡太守’直接劃等號的!
一個擁有十數萬,乃至數十萬人口的郡,若真有上百,乃至數百位‘豪強’,那這個郡太守也不用幹了,直接找個豆腐撞死便是。
事實上,一個二三十萬人口的郡,真正能稱之為‘二千石不能治’的豪強地頭蛇,大機率不會超過五家。
如那‘豪強為禍一方’的反面代表:河東郡,自太宗皇帝晚年開始,便是楊、暴兩家在把持。
再比如關東最大的糧商家族:宣曲任氏,更是掌握了關東糧食市場超過四成的份額!
尤其太宗皇帝年間,宣曲任氏憑藉一句‘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畢則身不得飲酒食肉’的家訓,得了太宗皇帝的口頭讚賞。
這一下,宣曲任氏算是徹底一飛沖天,憑藉在世聖人:漢太宗孝文皇帝的親口背書,徹底坐穩了關東宗族勢力的頭把交椅。
這樣一家有實力、有影響力,更得一代聖君背書的地頭蛇,別說是二千石級別的郡守,又或是金印赤綬的宗親諸侯了;
——便是長安朝堂,想要料理這麼一家豪強地頭蛇,都得好生費一番工夫和腦筋。
至於宣曲任氏那句家訓是什麼意思?
不外乎:不是自家田畝種出來的糧食,堅決不吃;不是自家養出來的蠶、抽出來的絲所縫製的衣服,堅決不穿;
公家的義務——即稅、賦悉數上繳完成之前,絕對不能喝酒吃肉、聚眾宴飲。
眾所周知,太宗皇帝一生儉樸,甚至堪稱‘淳樸’!
對於這麼一句倡導勤儉節約,著重強調公民義務的家訓,太宗皇帝開口誇讚一番,顯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