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想了想後說:“你們歷史老師應該講課的時候講過一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註吧?’。”
聽到這個,大家馬上翻起書來通篇查詢哪個字的出現最多。
畢竟,李老師的意思很明顯,這並不是讓大家猜答案。
接著,吳真實馬上舉手答道:“‘也’字。”
李老師微笑的說:“嗯,好,還有其他答案嗎?”
這時,則又冒出來了新的答案。
郭雪舉手說:“還有‘而’字。”
李老師笑著說:“嗯,好,還有其他答案嗎?”
聽到這話,大家馬上又開始翻起了書。
畢竟,聽李老師這話,似乎還希望能給出新的答案。
但是,其他的字似乎看起來沒有這麼多。
於是忙活了一會兒後,大家又開始比較起已經提出的答案來。
畢竟,其他的字再怎麼多也比不上“也”,“而”,“者”,“之”幾個字。
終於,經過反覆的討論,最終公認了,“也”字最多。
不過得出結論後,並沒有繼續研究“也”字。
而是話鋒一轉,轉而研究起了“而”字。
這麼一研究,大家才發現,這而字確實是關鍵的地方。
整篇文章25個“而”字用法都大不相同。
雖然大部分的時候都是作為連詞,但是用法還是有一些差別的。
而這差別就能確定古文賞析中解釋“而”這個字的分數了。
畢竟,一般來說,確實十有八九是作為連詞的,不過,具體的作用則是有細微差別的。
所以,剩下的一段時間,就仔細的分析起了這25個“而”字。
自然,這樣的課堂內容就索然無味了起來。
不過,似乎沒有別的辦法,畢竟這25個“而”字不掌握好就可能會在考試中出現問題。
於是,在艱難的分析後,課堂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下課之後,李老師為了讓大家掌握這些連詞的用法,於是叫大家仿照這《醉翁亭記》寫文章。
自然,這一下子就炸開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