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課本一看。
果然,《醉翁亭記》讀起來朗朗上口。
似乎滁州的百姓在這位“醉翁”上任的時候都過得非常不錯。
畢竟,這樣一個能讓百姓生活如此開心是太守,確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雖然全文都以“樂”在表述,但是實際的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
似乎,在字裡行間中,歐陽修在隱藏著這麼難言之隱。
不過,對於這些,吳真實並沒有多做思考,畢竟時間已經差不多到了要去見周公的時候。
第二天上課的時候李老師則是興致勃勃的提歐陽修的生平。
原來,這時候的歐陽修是被貶到這地方的。
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這麼一來,吳真實才明白,那隱藏的難言之隱可能就是指的這個了。
畢竟,被貶必然是一種打擊。
不過,按地圖上的位置來看,滁州似乎是算離當時的政治中心比較近的地方,所以還有希望重新回到臨安去完成自己的抱負和理想的。
自然,在這樣一個地方,一言一行其實也相當於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觀察。
這樣一來,歐陽修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不會在明面上來發洩。
畢竟,並不是和韓愈一樣被貶到那個時期最為偏遠的地方。
所以,從表面上來看這《醉翁亭記》就是以“樂”貫穿始終了。
介紹完背景自然就開始起了咬文嚼字。
畢竟,這樣的文章其句讀還是值得仔細考究一番的。
而且,在以後的考試中,這篇文章似乎也是非常重要的考察內容,所以一點都馬虎不得。
講到一半,李老師突然打趣的問:“好了,這篇文章,出現得最多的字是什麼字?”
接著,下面的答案就炸開花來。
周聞第一個搶答道:“‘者’字。”
接著袁理馬上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也’字。”
自然,兩人說的雖然帶著蒙的成分,但是道理似乎也是有的。
畢竟,“……者,……也”的句子確實在文章中佔據了半壁江山。
當然,其他的不同意見也是有人提出的,比如“之”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