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國家不富強,戰爭就越發的殘酷,而人們就會受到更多的傷害。
不過,課文中似乎也有些看不太懂的地方。
趙琪問吳真實:“課文中的‘法蘭西萬歲’為什麼是兩個字。”
自然,吳真實也沒想明白。
不過,這似乎和全文的主線關係不大,於是吳真實想了想後說:“下課再問吧。”
最終,大家算是都明白了——作者藉著‘韓麥爾先生’的口告訴大家,這樣的民族絕不會滅亡,雖然一時間由於各種原因造成了失敗;但是沒有忘記語言和文字的人們終有一天能重新站起來。
自然,下課之後吳真實和趙琪馬上就圍到了李老師身邊問:“這個‘法蘭西萬歲’為什麼是兩個字啊。”
李老師有些無奈的說:“上面不是打了個括號說了嗎?法文啊?你們兩個怎麼回事啊?”
自然,聽到這話,兩人馬上落荒而逃。
由於這篇課文確實非常有內容,於是吳真實在接下來的資訊科技課上開啟了遊覽器,在搜尋引擎中尋找相關內容。
這個過程中,吳真實找到了一篇鄭振鐸先生的《最後一課》。
這篇文章講述的則是抗戰中,國立暨南大學搬離上海前最後一課的事情。
這是一篇更沉重的文章。
因為,這篇文章創作的時候,正是國家最為危難的時候;文章描述的時間點也是非常尖銳的一個時間點。
文章尖銳的痛斥漢奸對國家的傷害,並讚頌以實際行動救國救民的英雄。
隨著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發生,日本的進一步行動開始了。
1941年12月8日在租界中的國立暨南大學和往常一樣上著課,不過為了學生和老師的安全,只要見到日本軍旗就得馬上下課。
老師們爭分奪秒的講述著,學生們也努力的記著筆記。
整個過程,和都德的《最後一課》使用的描述方式不一樣。
因為,這用的是更加刻骨銘心的方式。
畢竟,都德的《最後一課》創作於戰後法德之間相對和平的一段時間,在這個時間中,人們開始反思戰爭,所以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進行非常有藝術性的敘述,並告訴人們語言和文字的意義。
而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就是一把真正永恆的鑰匙,可以讓民族薪火相傳的鑰匙。
鄭先生的《最後一課》則寫在了最危難的時刻,國家危如累卵,呼籲大家積極加入抗戰運動。
所以,都德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而使文章立意更加深遠。
而鄭先生的文章更多的則是在撕心裂肺的呼籲大家勇敢的站起來,因為在那個時候,時間真的不多了。
廣袤的土地在敵國的軍隊的鐵蹄下哭泣,無數的勇士用生命和鮮血扞衛國家的尊嚴。
鄭先生不光在鼓勵那些勇敢的人,叫醒那些沉睡的人,也在試圖喚醒那些放棄的傢伙。
雖然,鄭先生沒像都德一樣的從軍經歷。
但是,這個時候,炎黃子孫面臨的是比普法戰爭戰敗後的法國面臨的更大更嚴重的危機。166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