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讖言的流傳下,大量無家可歸或者是無田可耕的百姓們都選擇了變賣自己那些不便攜帶的家產,向西北的李文淵處遷徙逃難。這些人在李文淵安排在各郡的夜梟和流匪勢力一路護送,大多都是平安的到達了薛舉的地盤上。李文淵倒是不怕暴露自己出資支援的那些流匪,畢竟其中也是有很多重金收買,臨時僱傭來的土匪義軍們,真真假假之間才會有人相信。
這些難民到了薛舉的地盤,就算是安全了,接下來就在薛舉軍隊的護送下穿過金城和西平兩個郡,就能到達武威郡了。在武威郡早已做好準備的薛仁越將這些輾轉數千裡的難民們暫時的做了登記和安置,隨後他們將在各地官員的引導下分散開住在西域八郡之內,填補上西域地廣人稀的短板。
一時之間近五萬戶的第一批難民險些壓垮了李文淵手下還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負責難民接受工作的行政系統,不過在意識到這一點以後,各郡的郡守都加大了對這個系統的官員投資,總算是保證了行政效率。這第一批抵達西域的五萬戶,二十多萬的難民算是都安置好了,除去享受免息貸款買地的人以外,李文淵也再次招募起了兩個軍團三萬人,都丟在了各郡的新兵營進行訓練。打仗沒有不死人的,在一場相持的戰爭中,哪邊的後勤運輸和部隊補員工作做得好,哪邊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我們面臨的不只是針對西突厥的這一場戰爭,還有攻滅西突厥以後漫長的彈壓那些以前依附於西突厥人的草原遊牧部落們,這都將耗費我們更多的精力,若不是擔心民力枯竭,我恨不得全民皆兵,要知道我們在西線集結了五個軍團,七萬五千名戰鬥人員,灑在草原上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我們要考慮的是戰爭,是生存,最後作為勝利者,才有資格考慮生活。”在面對手下的民部,農部,工部這三部的部長的堵門勸解李文淵的徵兵行為的時候,李文淵這麼說道。
新兵訓練所消耗的物資本身並不多,但是偏偏李文淵結合後世的一些觀念提前搞出了職業軍人這個概念以後,訓練一個士兵的成本就飆升了起來。如此高成本的投入,也潛移默化的讓軍隊中的軍官們在使用手下的兵力的時候更為謹慎,不會肆意揮霍手下的炮灰了,畢竟無論何時的戰爭都是一場效費比的對抗。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始終都是在一個固定不變的總資源數量下去進行儘可能合理高效的劃分。誰對手頭的資源利用率高,誰就能戰鬥到最後,登上勝利者的寶座。從古至今戰爭的本質一直沒變過,無論使用火槍還是棍棒,驅使和約束戰爭的都是利益,一直沒變,變的只是利益更加的複雜,更加的難以預料。
這三個部門的部長也是李文淵的嫡系,都是透過科舉考試以後再進入政工學校裡學習過的佼佼者,出身都是寒門,還有一個是祖父輩的漢化胡人。他們這回面對李文淵的繼續擴軍表示反對的原因只是單純的因為五萬戶的難民湧入西域。五萬戶人,在中原還是以家族聚居的情況下每戶最少都是五到七人,但是隨著戰亂,遷徙路上的傷病,最後走到西域的便是隻有四到六人一戶。
二十萬人的低保糧的發放並沒有問題,這個李文淵早早地就準備好了,但是這二十萬人的住處卻是一個很讓人頭疼的問題,為這些難民規劃出來的住地早就有了,但是人手一直以來的不足讓這些住房建設的比較緩慢,正當民部的部長準備安排西域自李文淵第一個提出並使用的以工代賑的方法解決住房建設問題的時候,李文淵的一紙徵兵令抽掉走了近三分之一的青壯,這才讓民部部長直接找上了李文淵。
農部則是因為民部對今年的糧食生產總量能否滿足第二年的低保糧發放問題的憂慮而找來要在李文淵面前算一算賬目的,不過農部倒也是比較傾向於安置這些難民務農,來保障今年的糧食收成。
工部的原因更簡單了,他本身就因為李文淵欽點了在有限的勞動力總量之下將資源優先傾斜給民部而不滿,這個時候早就被手下的勞動力不足導致城防修繕緩慢逼得有些上火,這才來找李文淵要個說法的。
看著面前的這三個人在跟自己據理力爭,李文淵心裡還是有一些小得意的,畢竟幾年以前他們還是對上面的命令只會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傳統官員,但是在現在他們已經敢利用起自己手中的權力跟自己據理力爭一些利益上面的問題了。並不是李文淵有一些奇怪的受虐嗜好,只是為了保證自己一手創立的權力結構能夠儘可能的保持清正廉潔和高效,必須要保證讓官場的水流起來,畢竟流水方能不腐。此時看著面前自己親手套在自己脖子上的民主所帶來的結果來看,一切都在表明著事情再向自己希望的一方面發展著。
不過,現在是戰爭時期,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戰爭,如果戰爭輸了,那麼他們所爭辯的一切都是沒有了意義,所以在李文淵再次強調了戰爭時期保持軍隊數量的必要性以後,他們三人便也只能是悻悻而歸,紛紛去自己想辦法來解決面臨的問題。
不過李文淵也知道西域此時也是繼續勞動力的時候,而且五個軍團雖說灑在草原上連個影都看不到,但是此時還沒將突厥人打的潰不成軍,只要控制好戰爭節奏,始終保持著對突厥人的壓制,就會逼迫他們近可能的將軍隊集結在一起,這樣的話只需要進行幾次大規模的殲滅戰以後,整個西突厥的草原就是屬於自己的了,張君泰在給李文淵的計劃書裡面第一次提到了戰爭節奏的問題。
張君泰屬於李文淵手下的將領中很穩重的那種,就算是偶爾會提出一些冒險意味很濃的計劃,也會盡可能多的安排失敗以後的退路。所以李文淵對於張君泰的計劃還是很放心的,在仔細的看了張君泰的計劃書以後,李文淵給那三個來討說法的部長們一個好處:這些人他們可以在訓練之餘進行臨時的抽調,來進行相應的一些其他工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