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露出的銅製龍頭之後,操縱火龍計程車兵便是在身邊友軍的掩護之下將火龍的龍頭對準了城外的樓車。隨後示意在後面的兩名力士操縱著火龍的油泵,將精心配調過的火油從城牆下面的油庫中泵出來,隨後又順著龍頭噴向不遠處的突厥樓車。
起初李文淵只是考慮到在一些地方使用傳統的轆轤井進行取水的時候著實是有些不方便,於是便依靠著記憶中在紙上草草的畫了幾張後市常見的水井壓水裝置的樣子的草圖交給了金掌櫃,希望金掌櫃可以將這個裝置製作出來同時在自己境內推廣使用。這樣既可以免去了在一些在極度缺水的地方打井導致原本就不多的地下水白白的蒸發到空氣中,又可以免去在使用轆轤井進行取水的時候所可能產生的一些危險。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百利而無一害的跨時代發明,只是對於這個東西,李文淵本身瞭解的也不是很多。只記得用到了什麼水的密封以及只能單向開啟的水閘門之類的零碎記憶,再多的便是也想不起來了。
在這裡不得不感嘆一句,金掌櫃以及他手下的一眾中國傳統匠人的聰明才智。此時竟然就只靠著李文淵草草繪製的幾張簡陋的不能再簡陋的圖紙,以及李文淵描述中偶爾提及的幾個關鍵詞。便是在極短的時間之內成功的製作出了李文淵腦海中的裝置,最後又經過一個多月的改進最佳化以及降低製造成本的處理之後,終於是正式的將這種新型的地下水的取水裝置,推廣到的整個西域之中。
後來有一位參謀在回鄉探親的時候,看到了這各種新式的取水裝置。於是他便對這種能夠將距離地面丈許深度的地下水十分省力快捷的打出來的能力感到十分的好奇。尤其是這種裝置的省力程度甚至於一個七八歲的黃口小兒都是可以很輕鬆的進行操作。與此同時,他也想到了自己正在軍校中研讀的課題,於是便突發奇想的想要將這種取水裝置與軍隊中所採用的火油進行的結合,再與工部的配合之下終於算是製作出了這個火龍的原型樣機。
但當時的那個火龍原型機與現在城牆上的火龍還是有些區別的,原型樣機只是能勉強將火油從儲存在城牆上轉移到儲藏在相對於較為安全的城中。可以避免被敵方的火矢所點燃,當時這個原型樣機被參與研究的人員命名為引油器,最後寫出的報告交給了李文淵。
李文淵看後大為的驚奇,這種東西工作原理已經隱隱有了後世噴火器的一個影子。於是李文淵便對研製引油器的工作人員提出了一個研究方向,希望他們研製出可以將火油噴射出百步之外的裝置,與這個引油器配合在一起,以用來增強城牆上的防禦。在經過無數次的洩壓漏氣以及過壓的爆炸之後,這才終於製作出了能將火油從城下引上來並噴出百餘步之外的火龍雛形。
這個具有極大的殺傷潛力的城牆防禦器械自從被研製出來並且安裝到重要的防線上之後,便是再也沒有露出過本來面目,終日都在油布的覆蓋下,成為一個神秘的裝飾物。此時在面對突厥人兇猛的攻城壓力的時候,這頭兇獸終於是被從油布下釋放的出來,面對著來勢洶洶的突厥人,亮出了自己鋒銳的獠牙。
此時被佈置在長城上的火龍在力士的操作之下,順著銅製龍口噴射出了大量烏黑的火油,這架火龍在操縱龍口朝向計程車兵的手中將火油噴到城牆外面的樓車之上,隨後又順著樓車流淌到了地上,再順著地勢向進攻的突厥軍陣流淌了過去。
此時還不等那些見過拋石機陣地上慘狀計程車兵回過神來,向後逃去的時候,城上守城的軍隊便是紛紛的將事先早已準備好的火瓶擲了下去,隨著火瓶從城牆上被丟擲,慢慢的墜向地面,城外攻城的突厥人的心也是慢慢的跌進了深谷之中。他們此時是剛剛做出向後逃命的動作,火瓶便已經掉在了地上摔得粉碎。原本被點燃之後用來堵住瓶口的棉布條,此時便已經將地上蔓延到整個軍陣的火油點燃了。
蔓延而開的火勢迅速的將城外所有的突厥人所操縱的樓車全部引燃,變成了十幾個巨大的火炬。但火龍只是將火油潑灑到了樓車的外面,所以此時雖然樓車被點燃了,但是藏在樓車內的人除了感覺到酷熱難當之外,倒也沒有其他的事情了。此時就在樓車裡面的突厥人剛剛鬆了一口氣的時候,便看到降下的長橋對面,那些漢人士兵對著自己露出了一個十分和善的笑容,還不等這些突厥人仔細品味這個笑容背後含義的時候,儲滿了火油的瓦罐便被那些漢人士兵一個一個的順著耬車的出口丟了進來,頓時間整個樓車內部都飄蕩著西域產的火油所特有的臭味。隨後,一個頑皮的火星脫離了樓車外圍,落在了長橋上,在樓車內部突厥人驚恐的眼神中,再次點起了一堆新的火苗。
始畢可汗見攻城的樓車再次被守城的漢人點燃,還沒來得及破口大罵的時候,便看到了讓他極為驚恐的一幕:先前牽引著樓車前進的黃牛們此時被火點燃了身上覆蓋的鎧甲,此時面前是城牆再無進路,於是便是都發了狂一般的順著來時的方向又跑了回來,正直衝自己的大營而來。
有不少守營計程車兵看到了這一幕,都不約而同地引箭射向那些黃牛。不過,漢人的弓矢尚且不能穿過那些黃牛所披的鎧甲,更何況這些製作工藝並不先進的草原人的箭矢呢?
慌亂間,始畢可汗也來不及讓手下的軍隊撤出大營,便被一旁的親兵拖著躲開了這群失了心智弱的黃牛衝鋒的路線。樓車本身雖然十分堅固,但是在火的灼燒之下,一些承重的地方便也是有些支撐不住了。先前在平原上被黃牛奔跑的牽引前進的時候倒還可以堅持一下,但此時進入營內之後不斷撞擊著營帳,此時便是紛紛地塌了下來,從火炬變成了火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