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夢境再次變幻,他看到了建文帝朱允炆,那個曾經被他奪去皇位的侄子,此刻卻提著沾滿了石灰的腦袋,詭異地、面無表情地站在他的面前。
朱棣驚恐地想要呼喊,卻發現自己無法發出聲音。
他從噩夢中驚醒,滿身都是冷汗,高燒卻是暫時退了,精神也好了很多。
朱棣躺在軍帳之中,周圍是昏暗的燈光和沉重的空氣。
他的臉色蒼白如紙,眼神有些失焦,沒有人知道朱棣在想什麼。
伏在榻旁的朱瞻基見他醒來,連忙問道:“爺爺,您好些了嗎?”
朱棣沒說話,過了很久,才很費力地說道:“我夢到你爹了。”
朱瞻基聞言,登時有些黯然.負責籌備後勤的齊王朱高熾因為積勞成疾,在大軍北征的途中,就在北京病逝了。
朱棣又半晌沒說話,他或許是想起了自己曾經的輝煌,那些南征北戰的日子,那些威武霸氣的時刻,可現在的他卻只能躺在這裡,任由病魔一點點地吞噬著自己的生命。
朱棣又歇了片刻,才繼續開口:“當年在詔獄裡,國師說我‘生於戰火,死於征途’,如今一看,果不其然也不知道國師測月,測得如何了不管怎麼說,與這等通天人物,相交一生,倒也不算遺憾。”
朱棣長長地嘆了口氣,自己已經病重,恐怕是撐不到回到北京紫禁城的時候了。
北京的紫禁城裡,有一份遺詔,而他身邊,也有一份。
現在太子朱高煦遠在南京,無法及時趕回他的身邊,朱棣清楚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必須做出安排。
“先讓人把隨駕的內閣成員叫來,等喚完他們,再喚軍中的公侯們過來。”
朱瞻基吩咐了帳外的太監去喚人。
而朱棣病得實在是太厲害了,這位曾經能披著重甲,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一整天的永樂大帝,此時竟然連從床上直起腰都成了奢望。
不得已,朱棣對朱瞻基吩咐道:“拿我的刀來。”
朱棣沒有自稱為朕,而是說了“我的刀”。
朱瞻基從刀架上,拿出了朱棣的寶刀,遞給朱棣。
這把刀,是徐達大將軍用過的那一把,朱棣曾帶著它打完了整場靖難之役,登基後,將這把刀賜給了姜星火,姜星火用它斬下了常州知府丁梅夏的頭顱。
永樂十三年的時候,在回到宣城敬亭山之前,姜星火又還給了他。
朱棣費力地按住新刀鞘外部裝飾的金龍口中那顆小小龍珠,一個機關彈開,露出了藏在龍腹內的夾層,夾層裡面只有一張柔軟的、這摺疊到了一起的黃色綢緞。
朱棣拿出了這份藏在其中的遺詔,遺詔是他作為皇帝的最後一道詔令,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最後一份期待。
朱棣的手很穩,他開啟了那份黃色的綢緞,上面用硃筆密密麻麻地寫著很多字。
但朱棣卻並沒有看這份遺詔,只是把它放在了被子上,用力地拔出了鞘中的刀。
朱棣,是一名戰士。
“鏘!”看著手中的刀,聽到這安心的出鞘聲,他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朱棣喃喃道:“馬上天子死社稷,後世兒孫,就算不恥於我篡位登基,以我如今功績,也可留三分敬畏了。”
“爺爺,你說什麼?”朱棣的聲音實在是太小,朱瞻基並沒有聽清。
朱棣沒有得到答案,但他心中早已經有了答案。
他艱難地扭過頭,看著帳篷的北側,那裡是狼居胥山的方向。
朱瞻基緊緊地攥著朱棣的手,卻不敢發出聲音打斷朱棣。
朱棣竭力抬高了自己的音量。
“幅員之闊,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這是朱棣對自己一生的評價。
他這一生,威服漠北,擊敗帖木兒,推動變法,治理黃河,修《永樂大典》,艦隊航行全球他的功績,早已超越了漢之武帝,唐之太宗。
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或許有人唾棄他是亂臣賊子,可永樂大帝和他所開創的這個時代,留給後人的只有萬古敬仰。
而就在這時候,忽然,整個天變得黑了,本就不怎麼透光的御帳裡,更是瞬間變得漆黑一片。